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据华轩居士考证,北宋中期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时始有八仙之说。后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言。
另一含义指传统中式窗格,比如我们常见的方形桌面或者墙面,在四个角做图案,中间也有图案,我们通常叫这种图案分布形式为八仙,俗称四菜一汤。还有中式窗棂的最小构件或称衔接件,也叫八仙,并且分为明八仙和暗八仙两种。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
八仙图集
八仙图集(8张)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中国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中国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