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是清式名称,它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绰幕”。而雀替这种构件,据资料来看,最早见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元代以前雀替构件大多用于内檐,而元代以后,特别是清代的雀替普遍用于外檐额枋下,并且清代时还规定了其长度应为所在开间的面阔的四分之一。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是有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除了一般的雀替形式外,还有骑马雀替,花牙子雀替等变体。
宋元时期较为盛行㭼头绰幕和蝉肚绰幕。㭼头绰幕是一种装饰极为简单的雀替,仅在其近端雕刻出两三根线条,形成几个瓣状纹。而蝉肚绰幕的雕刻稍微多一些,它的特点是在其近端可出连续的曲线,看起来就像是蝉肚形状,所以叫做“蝉肚绰幕”。这两种雀替形象,虽然有一些雕刻,但是还都非常简单,而元代之后的雀替纹饰渐渐地丰富起来。
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明代时的雀替虽然还保留有一些蝉肚约的痕迹,卷瓣较为均匀,每瓣的卷杀都是前紧后松,但已经不是完全的宋元时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