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从无到有的交换过程——供需交会,增值实现的惊险一跃
1.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次交换有什么风险?
讨论供需均衡时的感觉是在课堂里谈学问,而不是在市场中谈生意。茅于轼在《论批发市场》中写道:“供应线和需求线的交点决定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然而将这种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两条线相交究竟是指的什么过程,很少有人去仔细想过。在教科书中顶多再加上一条:供需均衡导致最优必须是众多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竞争的结果。这一说法仍旧是很不得要领的”
问得精彩!每一个供给者或需求者都不是教科书中的供方或需方,单一如何了解众多,代表众多?一个买家或一个卖家只了解自己不赔的底线。首先是不赔,其次才有赚。底线之外都可谈判。谈成了就小心翼翼,步步交割:一个买家最关心的是先交钱后,对方不交货这么办?一个卖家最关心的是先交货后,对方不交钱这么办?理论上是众多的供方与众多的需方竞争出一个均衡价格,价格左右着每一个买家或每一个卖家的谈判成交。实际上一个买家或一个卖家最了解、最关心的却是各自的底线和风险。是逐个逐个的谈判左右着价格。一言以敝之,价格是谈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套一句行话,经济学中描写具体买卖的艾奇渥斯契约盒,比之说明总体供需的供应线和需求线,更接近实际的交易。
每一笔交易都是供需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复杂过程,每一次成交都是买卖双方大胆拍板,小心实施的惊险一跃。即便不是众多而是唯一的买家,不是众多而是唯一的卖家,交换的结果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交换的过程并不是简单显然的。
2.存在着与寻找到的本质区别——什么是算法?
存在着一个双赢增值的交易,与寻找到一个实现交易的过程,这是天上人间,大相径庭的两回事。爱因斯坦说,2千年来唯一能向亚里斯多德挑战的人,就是发现人类思维不完全性的哥德尔。哥德尔与计算机的鼻祖图灵在20世纪30年代各自独立地发现和表达了不完全性原理。按不完全性,一个方程存在解,但未必能找到解。这就叫做不可计算性。寻找解即构造解的过程,称为计算过程。找到了一个解就是构造出一个算法。计算的时间消耗与空间占用可以互相转换。按照计算的时间消耗与空间占用,即算法的难易,把不同问题按其算法的难度或称复杂度进行分类。20世纪初提出的10大数学难题之首P-NP问题,就是一个百年未能撼动的算法复杂度问题。
现今最最高速的巨型计算机能够计算的也只是复杂度很低的一些算法问题。理论上的算法与实用的算法,在优劣评判标准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往往注重算法时空消耗的上限,后者则注重算法时空消耗的平均情况。50多年前发明的线形规划单纯性算法,按理论评判标准属于高难度的NP类。但是由于时空消耗的上限几乎没人触及,至今仍是应用价值极高的算法,在PC机上都可使用。算法的细小改进都可能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最前沿的管理软件如SCM的核心部分,往往只是多少年前规划论算法的技术性修补,外加最近十几个月来硬件的升级换代。
复杂度无比高的经济问题能否化解为复杂度低得多的管理问题?从上一世纪30年代的兰格开始,就不断有人重复这种计算机乌托邦的梦想。从价格改革闯关,到新股调控发行,中国也没有少受这种空想的危害。对于这些经济问题背后的算法问题,亲历往事的权威谈及时,感慨唏嘘在所难免。
以后有机会将专门介绍不完全性与算法问题。现在回到最原始的,一对一的,一次交易。看看人类的智慧如何融入实现双赢的过程,看看上帝的启示如何化作供需交会的算法。
3.小步快走,分割风险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高悬结果,专注过程。以前的、别人的交易结果或价格,一旦只作目标方向的参考,就可摆脱迷信,用心寻找自己的过程或路径。
掌握主动的一方不妨先走一小步,让对方对自己的货物特性或支付实力略有所知,对方的行动有所回应或意向有所表示,就不难由某方再迈出下一步了。对于大宗复杂的交易,小步快走尤为重要。目录营销历经百年而不衰,即为卖方先迈了一小步。软件试用则是在摸准了专业用户,先物美再价廉的心理后走出的小步复小步。
4.左右交替,平衡风险
左一步,右一步,以控制局部的不平衡,而保持总体的平衡。买卖双方,左方迈一步后,右方不动,则左方风险增大,左方再迈一步,右方还不动……直到左方风险大到难以接受了,交易过程就不得不中止了。右方潜在的分享双赢也就泡汤了。右方如果还想从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就必须考虑改变策略了。对于双方而言,风险较小、过程较快的交易规则或算法就是,当一方迈步到风险加速增大时,或对方风险加速减小时,就须替换成另一方迈步了。
一个完整的交易需要价格、数量、质量、认证、时间、支付、运输、仓储等多个环节配合,运用左右交替、平衡风险的原理,就可以在各个环节的调配中,逐渐找到风险较小、进程较快的交易规则。在历经数百年的国际贸易中,交易过程已经优化成精巧严密的贸易规则。面世刚几年的电子商务使人类进入了一个陌生刺激的新天地。鼠标点几下相伴的复杂和风险,丝毫不亚于航海数千里相伴的复杂和风险。加紧分析和优化交易规则、流程和算法,远比不断引进和升级交易设备、工具要重要得多和困难得多。一百年前国际贸易的过程规则就已基本形成,而一百年来国际贸易的技术条件却还在快速进步。过程规则中凝聚的智慧,决不低于设备工具中包含的巧妙。
5.中介权威,分担风险
国际贸易减低风险的重要方法是在买卖双方中间,引进一个或多个权威的中介方,形成信用证贸易规则。消除买卖方信用隔阂的常见方法就是,寻找共同的或各自的代表作为中人。一手交钱不给卖方而暂存中介方,一手交货也不给买方而暂存中介方,中介方将两手中的钱货互换,而完成了交易过程。信用更好,权威更大的开户银行或行会首领,既有足够的能力去抑制不守信用方,也有现实的动机去获取用自己的信用换来的利益。有一种类似信用证的方法多少也能减少风险:买卖双方分别将支票与货单交给公证处,由公证处查验票证后,再将支票与货单互换。
国内信用证在文革中被废除了,遗憾的是至今基本上没有恢复。而发展中的国内贸易,与成熟的国际贸易相比,其现实风险并不低。国内的电子商务则更面临着交易规则与技术稳定的双重风险。
交易所为所有的买卖者充当了风险分担的中介权威。交易所既是所有买方的总代理,又是所有卖方的总代理。当交易某方出差错时,交易所首先向无差错的对方承担应由差错方承担的(交钱或交物)责任,然后再向差错方追究责任。在运力交易场中,这种中介担保对于货主特别重要。流动分散的车主是货主难以考察和追究的。与此类似,在卖方众多而分散的市场,如中华商埠网或阿里巴巴网,由于信用权威高于卖方,网站可以发挥不错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