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浅到深的交换过程——多次交换的组织结晶
1. 企业—由认物到认人的交易方式
企业是什么?经济学大师高斯在青年时问了一个最最普通的问题。被市场经济学漠视了几百年的非市场现象——企业,重新回到了业界的视野。平等交换的市场如此完美,为什么还会处处可见垂直命令的企业呢?60年后,当白发苍苍的高斯站在诺奖颁奖台时,人们已经看到了,由这个普通问题包含的核心——交易成本所引伸开创的新时代。
企业是对内减少交易成本,对外增加竞争能力的长期合约。具体说来,企业是从事风险复杂活动者,购买从事稳定简单工作者的劳动,也即资本和人力资本购买劳动的长期合约。企业的起源开始往往是零部件生产外包,先是计件付费,随后是计时工资,直到固定工资。如果企业主在集大单、集稳单和集巧单上取得进展,获得了较大较长较稳的订单,那么与其逐单逐件地谈判验收,不如按人按班地计划调度,更能保证质量工期。垂直命令的科层组织就这样出现了。企业的形成就是由认物转化升级到认人的过程。
与逐单逐件、按人按班生产相比,集单集供和计划调度复杂多变,其成效鉴定远比前者困难,更应由市场最终判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应该让逐单逐件、按人按班生产者先获得报酬,而不是反过来让集单集供和计划调度者先获得报酬。一般说来,资本与人力资本雇佣劳动这种合约的交易成本,低于劳动雇佣资本这种合约的交易成本。前者的实例如最常见的工商企业,后者的实例如合作社或合伙制(严格说合伙制是人力资本雇佣资本)。
2. 产销分离合理性—商业企业不可少
最核心技术的巨无霸企业,似乎也只是安分守己地管好自己的生产。成品一下线,就以颇低的价格将CPU成K成K地批发给整机品牌电脑商或部件大批发商。Intel对于层层深入的分销渠道,似乎只是浅尝辄止,一批了事。
并无什么核心技术的戴尔公司却是步步进取,一竿子插到底,做起零售直销了。
Intel与戴尔都是IT界的超级企业,却一深一浅,各出奇招。真是变幻莫测啊!依稀可辩的是:Intel具有极强的集供能力,不仅自身研发强大无比,更以其制定标准的地位而聚集起主板、内存等一大批硬件供应商。戴尔则由其DIY导购法宝而直销到户,培养出极强的集单能力,于是也吸引了一批部件供应商。无论集供、集单,达到了足够深度,就在足够广阔的市场上交会了。在市场上以产为主的Intel和以销为主的戴尔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没有足够发达的全球市场,Intel就无法快速回收研发巨资,就无法投入下一轮研发创新。这种研发巨资是前苏联这种超级大国的财力也难以长久承受的。表面上,前苏联解体源于军备竞赛中耗尽了国力,败给了美国。实际上,前苏联是在经济竞争中败给了世界。美国是军品研发自己投资,民品生产世界回收,所赚的利润一是补贴本国军费,二是投入下轮研发。
没有足够“深刻的”直销企业,像戴尔那样层层深入,将精细到近乎分子级别的CPU等各种部件组装、配送和服务到家,千百万平民的桌面今天就决不会摆上弹指一挥,天涯比邻的电脑网络。
3. 层层分销合理性—零库存往往是最劣决策
戴尔强大的集单能力,并不必然导致直销方式。戴尔进军中国几年经过了直销-分销-再直销的多次反复。上节中谈到,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批发商未必多余。同样的,在批发商和消费者中间的分销商和零售商也未必是多余的环节,这些环节对应的库存也未必是浪费。
直销模式宣称的零库存意味着,对任何需求的实时满足:即以最快的流速满足需求。这是一种极端的需求满足方式。另一种极端的需求满足方式是以最大的存货满足需求。全靠流量或全靠存量的解决方法都是走极端的方法。常识告诉人们,走极端的方法一般不是最优方法,而最劣方法却是某种走极端的方法。所以,零库存往往是一种最劣决策。
最优决策一般应是兼顾流量存量的中庸之道。
不仅是实物物流的原子流,甚至对于信息流的比特流。同样也有兼顾流量存量的优化方案——适当分布信息储存的缓存方案。前两年Intel迎战AMD,就是在CPU的缓存设计上一决高低的。宽频点播的关键技术VOD,其核心部分的缓存技术,在思路上颇似社区-配送中心-生产商的三级分销模式。
4. 传统分销路漫漫,卖芯不如卖白菜
戴尔在中国直销-分销-再直销的反复探索中,正在对流量存量,运输库存进行摸索、平衡和优化。于是,在不太景气的中国IT市场中戴尔仍能迅速成长扩张。戴尔的核心优势是源自顾客端神经末梢的导购,通过导购系统不断地收集需求信息,形成积累知识,蕴酿推出创新。处于同样的环境,绝大多数国内企业,要就在传统中拼博,争夺渠道中最后的一点半星薄利,要就在模仿中追随,比划概念上最新的一招半式。
传统分销的特点是层层分割价差。生产商货物出厂,按质按时,钱货两清就了事。批发商为了促销,不得不铺货赊销,前清后欠,变相地以先期货物换取市场份额,以大资金换取小价差。零售商面对顾客,会做一些对自己未必麻烦,对顾客未必到家的服务,以将商品最终推出,而货款回笼则能拖则拖。总之,在出厂-批发-零售-顾客的层层推销中,厂商追求的只是分蛋糕——在既定的总价差中,尽量扩大自我的一块价差。既要上家压完压下家,又要防止邻家串货,冤家挤入……这些动作都会互相传染,都在增加合作成本而消耗分工价值。
这种原始而时髦的商战开始能使消费者得到一些好处。接着是买涨不买落的等待。
后来感觉价够廉但却往往物不美——满世界的买一送一,听多后会忘记基本常识,用到时才明白搭配有术。最后发现货不对板——比Cool赶快上奔4,打字上网还是我。在消费者必须的基本服务和真正的个性化需求之中,蕴藏的集单集供利润却少有厂商发现。厂商习惯了推销已有的产品,而不熟悉发现引导潜在的需求。即便像冰箱这种金额和利润都较大的商品,即便对如日中天的冰箱巨子海尔,即便有世界顶尖的ERP软件还加B-to-C的网上优惠订购,人们还是弄不懂我家该买什么?怎么买?值不值?甚至不会填写,或干脆不去填写颇考智商的保修单:比如平均电价等等问题。
大量推销的结果就是,一方面需求总量过剩,整体价格下滑,另一方面供给结构不顺,局部利润可观。
传统分销的没落,首先表现在在经济发展中领跑的IT行业。知识含量高,产品更新快,花色品种多等等特点,造成了买卖双方很大的信息不对称,可以在好赶潮流而手握钞票的一族上赚到第一笔。IT最新产品的推出逐渐从欧美移到亚洲就是一例。另一方面,IT产品的消费与工业产品的消费很不相同,这是占有物品与掌握知识的本质差别。IT产品的消费必须伴随更多的知识普及,花费更大的使用成本,特别是非货币的时间成本。钱多才少者,是否愿意下定决心学习新东西?钱多才多者,是否能够挤出时间学习新东西?绝大多数IT产品并不注意好学好用,不愿意在用户界面上多投入。微软等极少数公司正是因为下了力气,相对说来才有一定的深入浅出效果。Windows、Excel等等尽管臭虫满身,但却在内行的不断批评声中,不断扩大市场。而绝大多数IT公司,特别是距离顾客较近的分销企业只能感叹:村里楼里卖电脑,还不如村外楼外卖白菜。确实如此,如今卖白菜的也许还能赶上更新的什么物流,全球定位GPS呢!
5. 信息知识两茫茫,直销难挽没落流
断流;分销模式没落的原因之一是断流。价格本是流通过程中,物流、物权流(商流)、资金流、信用流、服务流和信息流等多流合一的综合集中反映。在层层推销中唯价差尚存,而支持价差的诸流却层层流失,乃至断流。本文开头“乱载也难免”的买冰箱实例中,准500强公司海尔的尴尬首先出在,价格与物流、物权流、资金流、信用流的信息隔离。海尔已将冰箱卖断给独立经销商,批发价差,落袋平安,一开票就再不问上家下家和邻家了。
店堂里琳琅满目,新款们争艳斗奇。有几张彩页网页能说清楚直冷背冷、电脑调温?向来手笨的我,只敢问问冰箱四周散热距离这种初等问题,搬运傻力养足,到时就可一用。只是营业员各说纷纭,先就使我脑力不足,再努力学习也还是迷糊。颇考智商的保修单,有多少顾客能认真填写回收?专卖店里就放了电脑,为什么不能当场帮助指导顾客填写呢?零售价差,落袋平安,没出门就再不问最终消费者了。
混流:分销模式没落的原因之二是混流。在小范围、少层次、慢节奏的交易流通中,物流、物权流、资金流、信用流和信息流等多流往往紧不可分,可以用多流合一的价格来反映和决策。交易流通发展到大范围、多层次、快节奏,价格既不能充分地反映信息,更难以必要地优化决策。分销模式的混流不得不作出修改变革了。本文开头“乱载也难免”的买冰箱实例中,本人向上家下家邻家建议的多赢方案就是,将物流、物权流、信用流分离,而摆脱有单无货与有货无单并存的多输困境。其实,在期货贸易中,源自物权流,而独立于物权流而运动的物流,早就被用来平抑时间波动,优化市场配置了。
混流并不能使上家下家、邻家买家的不同目标整合,所以才要分流。多流分离与目标整合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分合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反映和知识的浓缩形成。IT技术的进步为多流分离与目标整合提供了日益强大的支持。分销模式在技术上也都落伍了,更不谈在知识和理念上的障碍了。
逆流:分销模式没落的原因之三是逆流。交易流通从小范围、少层次、慢节奏到大范围、多层次、快节奏,开始是熟人交易要讲交情,接着是生人交易还讲货真,后来是无人交易只讲价实。供方沿着价值—价格的方向,信息越来越抽象。然而,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却从买东西的便宜发展到买便宜的东西,从被厂商的价格轻易左右发展到靠自己的价值仔细判断。需方沿着价格—价值的方向,信息越来越具体。供方在逆需方潮流而动,能不没落吗?
厂商越想顾客消费,就越要了解顾客的信息和思路。遗憾的是,在层层分销中,一方面产品越来越远离厂商,商品知识层层稀释,另一方面商品越来越接近顾客,用户信息却并未层层浓缩。信息和知识的丢失老化使得需求多元化与供给专业化的生命——集单、集供和集运失去了支持。
直销难挽没落流:直销和渠道扁平化减少了层层分销的层次,因而减缓了层层分销的没落。具体说,由于层次减少,一方面支持价差的物流、资金流、信用流和服务流等诸流,就较难流失或断流了。另一方面,物流、物权流、资金流、信用流和信息流等多流混流的弊病也不太突出了。不过上文已谈到,在交易流通中的全程的优化必须符合兼顾流量存量的中庸之道。层次减少要适度,直销的作用是有限的。
对于由逆流原因造成的层层分销没落,直销更是无能为力。直销将层层推销的中间层次简化乃至取消。但是在直销中,供方仍然是沿着价值—价格的方向推销,信息越来越抽象,而需方沿着价格—价值的方向,信息越来越具体。供方的逆流而动,走到了直销这一步就走到了尽头,历史的大潮转向了——导购时代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