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酒由茅台退休调酒师小批量勾调,坤沙酒体15年陈,53度,500毫升。该酒色泽微黄,柔雅协调,口感柔美细腻,曼妙飘逸,醇厚幽雅,回味持久,隔夜空杯留香。层次感愉悦感具备,闻香回香留香俱佳,属于传统正宗酱香,此酒产量极少。山东酒协几位老师品后说口感舒适,香气正宗,用料考究,酒体醇厚,精品酱酒。
远古时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于酿酒,时间上比还早。殷商时期:仁怀城东云仙洞发掘商周洞穴居室遗址,出土贵州历史上较早的酒器、酒具,证明仁怀在殷商时期就有酿酒饮酒习俗,而更为确切的是:《史记》记载,在汉朝,仁怀已有了“枸酱酒”,可以说是酒的雏形。公元前135年(西汉建元6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历史史酒——枸酱酒。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部,即现在的仁怀一带,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到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都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酒。 至唐、宋朝,仁怀已成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茅台镇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盛行于市。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以此酒质量佳美而载入酒史。到清朝,茅台镇酒业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1”的记载。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就是那时候有名的坊间酒名。
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镇的酒厂主要以茅台酒厂为主,50年代-70年代缺少粮食,但是由于酱香又是必须纯粮食酿造,导致了茅台镇的酒厂非常少,80年代,逐渐一些酿酒传人才开始开设酒厂酿酒,目前有酿酒生产资质的300多家,有实际酿酒场地的大小也只有100来家! 这就是茅台镇的一个酒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