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皂甙 | 提取来源 : | 柴胡提取物 | |
检测方法 : | UV | 含量 : | 5% |
品牌 : | 天域 | 外观 : | 棕色粉末 |
应用剂型 : | 保健品原料 | 临床应用 : | 保健品原料 |
包装 : | 25公斤每桶或按客户要求 | 保存期 : | 24个月 |
新奇创意项目 : | 不报名 | 是否进口 : | 否 |
产地/厂商 : | 陕西新天域 |
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
产品名称柴胡提取物
产品别称红柴胡、南柴胡、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植物来源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习称“南柴胡”),或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根(“习称北柴胡”)。
产品规格柴胡皂甙10 10:1
产品性状棕色粉末
检测方法UV/TLC
产品包装内用双层塑料袋1公斤铝箔,外用纸板桶(25公斤/桶)
保存方法置于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
保 质 期两年
中药名 chaihu
别名红柴胡、南柴胡、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英文名Radix Bupleuri。
来源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习称“南柴胡”),或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根(“习称北柴胡”)。(本文以南柴胡为例)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长,少分枝。茎上部多分枝,略呈“之”字弯曲。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长7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具短芒,基部渐狭,有57条纵脉,具白色骨质边缘。复伞形花序多数,集成疏松圆锥花序;总苞片13,条形;伞幅38,弧曲;小总苞片5,狭披针形,紧贴小伞;花梗615;花黄色。双悬果宽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棱粗钝凸出。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生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药材性状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归、、
产品名称:柴胡皂甙 柴胡提取物
英 文 名:Radix Bupleuri。
活性成分:柴胡皂苷,甾醇,挥发油,脂肪酸和多糖等。
产品规格:柴胡皂甙含量5 、10、20、98。
颜色性状:精细棕黄色粉末。
检测方法:UV
提取工艺:水提。产品默认为水提,需要醇提或者其他提取溶剂可联系客服。
理化性质:易溶于水。
产品目数:通过80目筛
炮 制:柴胡: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 味:苦,微寒。
归 经:归肝、胆经。
包装方式:1kg/铝箔袋; 5kg/纸箱; 10kg、25kg/纸板桶。
储存条件:贮存于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照射和高温。
有效期:两年。
主要成分 : | 银柴胡提取物 | 提取来源 : | 银柴胡 |
检测方法 : | TLC | 含量 : | 10:1 |
品牌 : | 新天域 | 外观 : | 棕色粉末 |
应用剂型 : | 原料 | 临床应用 : | 原料 |
包装 : | 25公斤每桶或按客户要求 | 保存期 : | 24个月 |
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
产品介绍
【产品名称】银柴胡提取物
【产品别称】银胡、银夏柴胡、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
【植物来源】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
【产品规格】10:1
【产品性状】棕色粉末
【检测方法】TLC
【产品包装】内用双层塑料袋1公斤铝箔,外用纸板桶(25公斤/桶)
【保存方法】置于阴凉干燥、避光,避高温处。
【保 质 期】两年
【中药名】 yinchaihu
【别名】银胡、银夏、牛肚根、儿、白根子。
【英文名】Stellariae Radix。
【来源】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20~40厘米,密被腺毛或柔毛。主根圆柱形,粗1~3厘米。茎直立,细长,节略膨大,节间长1~2厘米,由基部明显多次二歧分枝,密被短柔毛。叶对生,无柄,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3厘米,宽1.5~4厘米,全缘。花单生于叶腋,直径约3毫米,花梗长约2厘米,萼片5,长约4毫米,绿色,边缘白膜质,花瓣5,白色,全缘,顶端2裂,雄蕊10,排成2列,花丝基部连合,黄色,子房上位,花柱3。蒴果近球形,成熟时顶端6齿裂,种子常1~2,椭圆形,黑褐色。花期6~7月。
【产地分布】生于干燥草原及山坡悬崖石缝中。分布于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厘米,直径0.5~2.5厘米。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厘米。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几无砂眼。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