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司开业大摆件,鼎盛千秋开业乔迁礼品送校庆落地装饰金属鼎 是西周晚期的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与此鼎同出
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
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
春秋战国时期,铜器的装饰纹样多为单层,既无对称,又无中点,少有底纹。纹饰图案多以粗大的蟠螭纹、细小的蟠虺纹、绚(绳)纹、贝纹、鸟兽纹居多,而且多为带状。此时期纹饰纤巧细密,富于变化。战国末期,以宴
乐、跳舞、采桑、农耕、攻战以及禽鸟走兽的纹构成生动活泼的图案,将商周的抽象纹转为实纹,同时一种错金镶银嵌松石的新工艺已出现,这是风貌。
战国以后,尤其是两汉时期,铜器的铸作更加简单,工艺也愈加朴素,器物以平素者居多,简洁粗疏的花纹甚少,但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却多起来,如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和陕西茂陵出土的“阳信家”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