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汉族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成立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打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中国水车的发展便再没有多少特殊的成就了。
水车一物在中有很大贡献。它使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之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之以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