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含量不少于12%的耐腐蚀钢,是不锈耐酸钢的简称,不锈钢、白钢。钢中的铬与腐蚀介质中的氧作用,在钢的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称为自钝化膜,使钢在空气、水和酸、碱、盐中很耐腐蚀。钢中除铬以外,还可加入镍、钼、铜、钛等合金元素,使其具有更好的耐蚀性、工艺性或机械性能等。不锈钢一般分为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高强度不锈钢3类。
不锈钢常按组织状态分为:马氏体钢、铁素体钢、奥氏体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铁素体不锈钢
含铬15%~30%。其耐蚀性、韧性和可焊性随含铬量的增加而提高,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优于其他种类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
含铬大于18%,还含有 8%左右的镍及少量钼、钛、氮等元素。综合性能好,可耐多种介质腐蚀。
奥氏体 - 铁素体双相不锈钢
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并具有超塑性。奥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各约占一半的不锈钢。在含碳量较低的情况下,铬(Cr)含量在18%~28%,镍(Ni)含量在3%~10%。
沉淀硬化不锈钢
基体为奥氏体或马氏体组织。其能通过沉淀硬化(又称时效硬化)处理使其硬(强)化的不锈钢。
马氏体不锈钢
强度高,但塑性和可焊性较差。因含碳较高,故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但耐蚀性稍差,用于力学性能要求较高、耐蚀性能要求一般的一些零件上,如弹簧、汽轮机叶片、水压机阀等。这类钢是在淬火、回火处理后使用的。锻造、冲压后需退火。
马氏体时效钢18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