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畅越好。这种“快排式”的方法没有考虑到雨水的循环利用,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但是,近几年随着生态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海绵城市”的建设越来越成功。
在正常气候条件下,用透水混凝土作为铺装材料建设的“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通过生态透水混凝土建设的“海绵城市”可以实现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保持不变,在渗透、调节、储蓄的作用下,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也基本保持不变。水文特征的稳定也可以通过对源头的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来实现。
透水混凝土树池,彩色透水混凝土树池透水混凝土树池是指,采用透水混凝土作为铺装,来装饰大树的周边。透水混凝土树池既可以挡住树的泥土与灰尘不在起风时扬起,避免污染环境,又能使雨水能进入树泥土中。透水混凝土树池既起到了美化街道的作用,植物取水及生长的需要。
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符合生态学原理,尊重自然规律,在生态功能优先的前提下,采用适宜的技术措施,优化地面铺装的材料与结构体系,充分挖掘透水性铺装的生态潜能和环境效益,维持包括城市地面铺装在内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原则——城市有大小、经济水平高低、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差异,必须考虑城市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和城市环境现况,透水性地面铺装的制作、施工应尽可能利用当地原材料以降低成本。地面铺装的孔隙率及其下垫层透水体系应符合当地水文气候条件及植被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起与城市特点相匹配的透水性铺装体系。
整体优化原则——就是应着眼于城市生态环境整体,结合城市绿化配置、排水系统,蓄水系统与透水生态混凝土相结合,使其在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环境效应,发挥较佳的生态环境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