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kubler库伯勒拉线编码器A41极为紧凑
拉线编码器通过将线性位移转换为电信号,实现高精度测量,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机械传动、传感检测、信号处理三部分协同运作。
机械传动与位移转换
拉线组件结构
拉线:通常采用不锈钢丝绳或凯夫拉纤维,表面涂覆特氟龙以减少摩擦,确保长期使用不伸长、不断裂。
卷簧:内置恒力弹簧,提供拉线回收动力,确保拉线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松弛导致测量误差。
导向轮:引导拉线平稳伸缩,减少侧向力对传感器的干扰。

位移传递机制
当被测物体移动时,拉线随之伸缩,带动编码器内部的旋转轴转动。
旋转轴通过齿轮组或皮带传动,将线性位移转换为角位移,放大信号强度(例如,1米线性位移可能转换为10圈旋转)。
拉线编码器型号列举
A30
A40
A41
A50
B75
B80
C105
D120
C100
C60
传感检测与信号生成
光学式编码器(主流技术)
编码盘:固定在旋转轴上,表面刻有透明和不透明的条纹(增量式)或编码(式)。
光源与光敏元件:LED光源发射光线,透过编码盘后被光敏二极管接收,生成脉冲信号或数字码。
增量式 vs 式:
增量式:输出A/B相脉冲,通过计数脉冲数确定位移,需参考零点。
式:每个位置对应编码,断电后位置信息不丢失。
磁感应式编码器(抗干扰性强)
磁栅盘:表面刻有磁性条纹,旋转时磁场变化被霍尔传感器或磁阻传感器检测。
优势:无机械接触,耐油污、粉尘,适用于恶劣环境。

信号处理电路
脉冲计数:对增量式信号进行四倍频处理,提高分辨率(例如,1000线编码盘可实现4000脉冲/转)。
数字滤波:消除噪声干扰,确保信号稳定性。
线性化校正:通过软件补偿机械传动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核心组件交互流程
位移输入:被测物体移动 → 拉线伸缩 → 旋转轴转动。
信号生成:旋转轴带动编码盘 → 光源/磁场变化 → 光敏元件/磁传感器输出电信号。
信号处理:电信号经放大、滤波、数字化 → 输出位移数据(模拟信号或数字协议)。
数据输出:通过RS485、CANopen、SSI等接口传输至PLC或控制系统。
供应kubler库伯勒拉线编码器A41极为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