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對講的發展曆史
珠海楼宇对讲、威科多楼宇可视对讲、楼宇对讲门铃厂家 樓宇對講技術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小區智能化建設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日新月異。隨着Internet互聯網的普及,很多小區都已實現了寬帶接入,信息高速公路已鋪設到小區並進入家庭。智能小區系統採用TCP/IP技術的條件已經具備。智能小區系統的運行基礎正由小區現場總線向Internet轉變,由分散式管理,到集中管理轉變。從以下樓宇對講系統發展階段闡述可以看出:數字對講是樓宇對講的必然趨勢!
1、第一代樓宇對講[單一對講(4 n型)]
最早的樓宇對講產品功能單一,只有單元對講功能,自本世紀80年代末期,國內已開始有(4 n型)單戶可視對講和單元型對產品面世。系統中僅採用的發碼、解碼電路或RS-485進行小區域單個建築物內的通訊,無法實現整個小區內大麵積組網。這種分散控制的系統,互不兼容,各自為政,不利於小區的統一管理,系統功能相對較為單一。當時,市場容量較小,對講產品在廣東地區有個別廠家生產,用戶集中在廣東。可視對講產品主要有韓國、臺灣品牌,以一對一為主,在上海廣東有銷售。國內市場年需求量不足十萬戶。
1993-1997年是國內市場第一個發展期,廣東地區出現了數家專業生產廠家,如深圳白蘭、寶石等,這些廠家產品開始規模生產,技術也不斷進步,單元樓宇型對講及可視對講用戶呈現持續增長勢頭,集中在房地產市場啟動較早的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
2、第二代樓宇對講[單一可視對講(總線型)]
隨着國內人們的需求逐步提升,原來沒有聯網和不可視的要求已經不能滿足,於是進入聯網階段。90年代初的產品以臺灣品牌佔據較多,如肯瑞奇等。90年代中後期,尤其是1998年以後,組網成為智能化建築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小區的控制網絡技術,廣氾地採用單片機技術的現場總線技術。如CAN、BACNET、LONWORKS和國內AJB-BUS、WE-BUS以及一些利用RS-485技術實現的總線等等。採用這些技術可以把小區內各種分散的系統互聯組網、統一管理、協調運行,從而構成一個相對較大的區域系統。現場總線技術在小區中的應用,使對講系統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樓宇對講產品進入第二個高速發展期,大型社區聯網及綜合性智能樓宇對講設備開始涌現。2000年以後各省會城市樓宇對講產品的需求量發展迅速,相應生產廠家也快速增加,形成了珠三角與長三角區兩個主要廠家集群地;珠三角以廣東、福建兩地為主,主要廠家有廣東安居寶、深圳視得安、福建冠林、廈門真振威等;長三角以上海、江蘇兩地為主,主要廠家有弗曼科斯(上海)、杭州MOX、江蘇恆博樓宇等。
從需求市場來看,該產品已進入需求量平台區。經過大量的應用,傳統總線可視對講系統也表現出一定的侷限性:
◆抗干擾能力差。常出現聲音或圖像受干擾不清晰現象
◆傳輸距離受限。遠距離時需增加視頻放大器,小區較大時聯網困難,且成本較高
◆採用總線制技術,占線情況特別多,因為同一條音視頻總線上只允許兩戶通話,不能實現戶戶通話
◆功能單一,大部分產品僅限於通話、開鎖等功能,設備使用率極低
◆由於技術上的侷限性,產品升級或擴充功能困難
◆行業缺乏標準,系統集成困難,不同廠家之間的產品不能互聯,同時可視對講系統也很難和其它弱電子系統互聯
◆不能共用小區綜合布線,工程安裝量大,服務成本高,也不能很好融入小區綜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