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天香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位于通州区五接镇,它的前身是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解体后散落民间的刺绣作坊。清末民初,苏州刺绣大师沈寿应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的邀请来到南通,潜心研究,结合中西方绘画之大成创出了更为精致和写实的绣法,绣品不仅惊艳了慈禧太后的寿筵,也被作为国礼,轰动了意大利的朝野。沈寿,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曾任清末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创办苏州同立绣校和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并主持教学。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沈寿吸收西洋美术特征,于中国传统“苏绣”基础上创立“仿真绣”。“仿真绣”融汇西洋油画、摄影等美术中光影技法,革新刺绣针法与技艺而创制。“仿真绣”首创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使作品色调柔和自然、丰富多彩,故“仿真绣”又称为“美术绣”,南通地区也将之誉为“仿真绣”。“仿真绣”往往取材于人物肖像、风景等,以人物绣最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五官刺绣传神,最能体现其风格特征和高超技艺。“仿真绣”的出现,是经历了近千年以中国书画为绣稿的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其刺绣技艺和艺术思想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受沈寿“以新意运旧法”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她的传人又创制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形绣、彩锦绣等新的绣种,将传统平绣推向现代平绣这样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也主导和影响了人们对刺绣艺术审美的取向。“仿真绣”自身在建国后也得到继承和发扬,逐渐成为具有浓郁的南通地方特色和风格的刺绣艺术,也成为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承“仿真绣”的主要区域,南通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被誉为“北上海”;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使南通进入了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特产丰富、景色宜人的鱼米之乡。并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拥有海岸线210公里,是我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的出口创汇基地。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南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逸闻逸事。还有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赝、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南通还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著名数学家杨乐、著名画家范曾,以及2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特别是近代南通曾实现了一次“惊世崛起”。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兴实业,办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领时代潮流,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绵延至今。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吴良墉教授两次来通考察,经过实地调研,将南通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创立大生企业集团初具规模后,既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如从幼稚园到大学的金字塔型教育体系,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更俗剧场、图书馆、印书局等文化公益机构。近代的南通人文荟萃,名流汇集,国内有黄炎培、马相伯、梁启超、丁文江、竺可桢、杨杏佛、陶行知等学者名流;来自国外的有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密勒氏评论报主笔鲍威尔、日本友好人士内山完造、驹井德三等来南通考察、参观;著名学者王国维、陈师曾等都曾在南通教学,日本友人誉之为“中国理想的文化城市”。近代南通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并诞生了著名的刺绣艺术--“仿真绣”。沈寿来到南通后,创办了女红传习所,教授学员学习刺绣以及一系列与刺绣相关的课程。在这里,学员们除了学习花卉,翎毛,山水,油画和肖像等的刺绣,还开设了国画、音乐、书法等相关课程,使绣女们具有多方面的学识,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技艺刺绣,老艺人巫玉、周禹武、宋金龄、陈瑾、李巽仪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员。在女红传习所的鼎盛时期,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刺绣人才,传承并弘扬了沈寿艺术思想和技法,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刺绣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沈寿的刺绣生涯的后期,她将四十多年的刺绣艺术经验总结起来,著成了《雪宧绣谱》,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