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纯手工刺绣制作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刺绣相得益彰,堪称收藏上品。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南通天香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位于通州市五接镇,它的前身是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解体后散落民间的刺绣作坊。清末民国初期,苏州刺绣大师沈寿应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的邀请下来到南通,潜心研究,结合中西方绘画之大成创出了更为精致和写实的绣法,绣品不仅惊艳了慈禧太后的寿筵,也被作为国礼,轰动了意大利的朝野。沈寿,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曾任清末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创办苏州同立绣校和天津自立女工传习所,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并主持教学。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沈寿吸收西洋美术特征,于中国传统“苏绣”基础上创立“仿真绣”。“仿真绣”融汇西洋油画、摄影等美术中光影技法,革新刺绣针法与技艺而创制。“仿真绣”首创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采的丝线调和色彩,使作品色调柔和自然、丰富多彩,故“仿真绣”又称为“美术绣”,南通地区也将之誉为“仿真绣”。“仿真绣”往往取材于人物肖像、风景等,以人物绣最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五官刺绣传神,最能体现其风格特征和高超技艺。“仿真绣”的出现,是经历了近千年以中国书画为绣稿的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其刺绣技艺和艺术思想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由沈寿述著的《雪宧绣谱》是她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她将创制的“仿真绣”及其刺绣艺术从实践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刺绣艺术理论著作,也为“仿真绣”得以继承、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沈寿在南通教学、研绣,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刺绣人才。受沈寿“以新意运旧法”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她的传人又创制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形绣、彩锦绣等新的绣种,将传统平绣推向现代平绣这样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也主导和影响了人们对刺绣艺术审美的取向。“仿真绣”自身在建国后也得到继承和发扬,逐渐成为具有浓郁的南通地方特色和风格的刺绣艺术,也成为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天香绣工艺品有限公司位于通州市五接镇沿江公路边。五接镇位于通州市西部,长江北岸,与张家港隔江相望,紧邻南通市区,与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毗邻,北郊与如皋接壤,西郊毗邻通如运河,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发达,是前往国家四A级旅游区开沙岛的必经之路。当初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绣女,她们的刺绣工艺成了当地妇女农忙之外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特色景观,茶余饭后在五接走一走,到处可见坐在绣房里穿针引线的绣娘。五接刺绣更是成了当地的一种风尚。南通“仿真绣”现处于萎缩状态,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失传的危机。主要原因和问题如下:1、社会各方面对“仿真绣”的艺术价值认识不够,对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承和发展保护意识不强。目前全市没有专门的刺绣保护、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和社会资源都处于松散的状态,未能形成保护、传承、研究、开发的合力,因此,南通的刺绣艺术保护、传承工作进展较为缓慢。2、当前从事刺绣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很少,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已不从事刺绣工作,只有少量人员以个人或个人经营的公司形式进行刺绣创作,但是艺术精品凤毛麟角,大多作品只能称为刺绣商品。同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也逐年减少,且后继乏人,南通“仿真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