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的水质超标及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引出分质供水的设想我国的城市自来水事业,自1874年满清在旅顺口修建了龙眼泉地下水源供水设施开始,自今已有126年历史。长期以来,自来水作为城市人们饮用水从没有被人怀疑过。自从1977年美国科学家BELLAR和ROOK首先发现自来水中含有三卤甲烷(THM),并证明该物质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再加上近几年国内水源污染加剧,例如中科院1996年发布的一份国情研究报告表明,全国532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内陆河流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类的河段仅为25%,48%属四、五类水质。水源污染速度远远大于自来水产的处理能力,据统计,全国有76%的自来水厂所供应的自来水中部分指标尚未达到国家标准。
占前六位的超标项分别为:
⑴总大肠菌群 70.6%
⑵铁 32.9%
⑶浊度 30.4%
⑷锰 29%
⑸耗氧量 13.3%
⑹氟化物 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