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夏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擂鼓墩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中,该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1981年夏,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1983年1月6至9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武汉光谷激光工艺品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长城创新科技园长城园二路7号B门203
联系人:崔文莉
公司电话:027-59908915 传真:027-59908915
移动电话:13307199725 13871395587
QQ: 120561549 2385268869
公司网址: www.ggjggy.com
www.pdjggyy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