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安全管理
――安全来自有效的控制!
现在大家谈论到信息安全,首先想到的就是病毒、黑客入侵。在媒体的宣传下,人们都把病毒、黑客看作是危害信息安全的罪魁祸首。然而,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破坏的往往不是病毒、黑客,而是组织内部人员有意或无意对信息的窥探或窃取行为。因为从技术上来讲,内部人员更易获取信息;他(或她)可以很容易地辨识信息存储地,也不需要拥有精深的IT知识,只要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轻易地获取自己想要得资料;相对而言黑客从外部窃取资料反而会困难些,他们首先要突破防火墙等重重关卡,然后还要辨别哪些是他们想要的信息。据息FBI和CSI对484家公司进行的网络安全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单位内部;其中,有16%来自内部未授权的存取,有14%来自专利信息被窃取,有12%来自内部人员的欺骗,而只有5%是来自黑客的攻击;在金额损失上,由内部人员泄密导致了60,565,000美元的损失,是黑客所造成损失的16倍、病毒所造成损失的12倍。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内部人员泄密的严重危害,同时也提醒国内组织应加强网络内部安全建设。
您担心的
电子文档泄密途径分析
u 通过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光盘刻录机、磁带驱动器等存储设备泄密;
u 通过COM和LPT端口、调制解调器、USB存储设备、1394、红外线等通讯设备泄密;
u 接入新的通讯或存储设备泄密,如:硬盘;
u 通过添加打印机、使用网络打印机将资料打印后带出;
u 通过便携式电脑进入局域网络窃取信息,带离单位;
u 随意将文件设成共享,导致不相关人员获取资料;
u 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到单位,连上局域网,窃取资料;
u 通过邮件、FTP等互联网方式泄密;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途径可以被别有用心的内部人员利用以窃取资料。
我们帮您解决
电子文档安全管理方案简述
以犯罪行为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以安全事件过程管理为主线,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查的安全管理计划。
制定周详的事前预防策略
u 对信息传递途径进行控制,实现通讯设备和存储设备的控制;
u 通过网络接入保护,实现外来电脑的接入局域网限制;
u 安装严密的报警系统,对非法接入进行及时报警提示;
u 制定周详的互联网信息传递阻断策略,对非法信息传递进行阻断;
对泄密行为进行事中记录和控制
u 对泄密行为及时启动控制和报警系统;
u 对泄密过程进行屏幕记录,方便现场查看,事后录像回放;
u 详尽的电子文档操作痕迹记录,包括访问、创建、复制、改名、删除、打印等操作;
u 集中审查终端共享,防止共享泄密行为。
详尽的日志信息,提高事后追查的准确率
u 进行电子文档操作及屏幕记录,便于信息泄密事后追查;
u 对互联网信息传递进行记录,便于信息泄密事后追查;
u 对系统用户进行日志审计,实现系统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