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如皋人就开始种植萝卜。据说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的僧人们就将自己种植的白萝卜作为贡品,但是的白萝卜叫做莱菔子。后来,随着时间的推迟,萝卜的种植在如皋也推广开来。《如皋县志》(清乾隆庚午年及公元1750年编订)中有记载::“萝卜,一名莱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现在人们种植的萝卜中以白萝卜为主,很少种植红萝卜。
如皋,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有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土壤为沙性土,适合萝卜的种植。如今,“如皋萝卜”凭着自身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嚼而无渣等优点已经蜚声海内外。“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烟台的苹果来样的梨,不如如皋的萝卜皮”等谚语也早就随着如皋萝卜流传开来。
萝卜是家乡江苏如皋的名、特、优产品。一年四季,市场上农民都把萝卜洗得雪白发亮,街头巷尾抑扬顿挫地吆喝:“卖萝卜嘞,不甜不要钱,先吃后给钱!”
如皋萝卜,皮薄、肉嫩、汁多,一个个有拳头大小,雪白晶莹,用食指轻轻一弹,皮迸口裂,甜汁涔涔流出,吃起来又嫩又脆。
童年时,妈妈讲过关于萝卜的故事:从前,城里定慧寺有个老和尚,去山东蓬莱,晚上投宿一座古庙,吃了佛堂贡品中的白萝卜,甘润脆嫩,甚是可口。老和尚讨了几粒萝卜籽回来种植,从此萝卜就在我们如皋落户。
我想蓬莱是神仙住的地方,所以如皋萝卜是沾到了仙气才能这么水灵吧!
还有一个从唐朝流传至今的故事:从前,有三个北方的商人运了一船梨来如皋卖,当时正逢萝卜上市旺季。一船梨仅卖了不到一半就再无人问津。三个商人就将剩下的梨换成如皋萝卜运回去,路上碰到了几个京官,尝了如皋萝卜,连声称赞:“口味与雪梨无二致。”于是这三个商人就在皇城根下卖起了“赛雪梨萝卜”。京城的赛雪梨萝卜的称呼来自我们如皋。
小时候,妈妈吃完萝卜总爱留两片指甲大的萝卜皮贴在太阳穴上。“妈妈,这是干吗呀?”我不解地问。妈妈抚着我光脑袋微笑着说:“嗬!可舒服呢,清凉败火。”我们偶尔感冒咳嗽,妈妈也不给我们吃药打针地折腾,只是刨些萝卜丝,挤出半杯萝卜汁,隔水炖一下,让我们睡觉前喝下去。第二天,我们头疼发热的症状就全没了,背起书包照常上学。
如今,妈妈教的有关萝卜的谚语还记忆犹新。“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秋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嚼得嘎嘣脆,一下活到一百岁。”这也算是我儿时的文学启蒙了。
如皋萝卜,亦果亦蔬。作为水果,如皋萝卜价廉物美,是老百姓常食的水果。百姓们常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抵不上如皋的萝卜皮。”作为蔬菜,萝卜烧肉是家乡的名菜,红烧肉肥而不腻,萝卜鲜香可口;萝卜丝拌海蜇是宴席上颇受欢迎的一道凉菜,先把萝卜用盐渍一下,加上海蜇再撒点白糖提鲜,嚼在嘴里,脆生生,甜洌洌,凉沁沁,爽口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