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内经常有难闻的异味是令许多车主头痛的问题,霉味、烟味,汗味。还有,空调只要一开,便有源源不断的霉味冲出,异味往往是车内空气污染信号,可能正在释放甲醛和苯这些有害物质。车主们不可轻视。那么如何去除汽车内的异味呢?
1. 通风除味法
虽然冬天冻得慌,夏天热得慌,但司机偶尔也应适度开窗行驶,保持新鲜空气循环对流。开空调时尽量采用外循环。
2. 柠檬除味
柠檬有天然果香,又可以杀毒,是个天然空气清新剂,汽味芳香。但缺点就是放久了若是忘记丢弃可能发霉。
3. 木炭除味
木炭的吸附性好,众所周知,所以用途广泛。可以吸附汽车内的异味。不过记得常常更换。
4. 香薰除味
沉香檀香香薰不但可以让人放松精神,更可以净化空气,杀菌消毒。让你免受车内异味的困扰,又可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车,一举多得。
沉香和檀香怎么可能在车上使用呢?现在有车用的熏香器了,简单方便,便可在汽车内品香。
古代的熏香炉(是金属或陶瓷做的外表有着精美图案的火炉,在里面点燃碳火,时时撒上香料散香。现代的“熏香炉”(见下图照片)则是使用加热方法(一般是煮水)使香精的气味散发在空气中以调节环境气氛的一种器皿,它结合了陶瓷艺术、蜡烛火焰和芳香养生于一体,兼具实用、收藏、欣赏价值之功能。其构成由“炉体”、加热用蜡烛和香精(通常加入水中与水蒸汽一起挥发)。使用时,将选择好的适当香型的香精滴入适量于开敞或封闭的容器上,同时加入少许的水,再将蜡烛放入炉膛中点燃即可。本节主要介绍这种“煮水型”熏香炉。
古代熏香炉
“现代”熏香炉
“现代”熏香炉的使用,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已有很长的历史,仅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熏香炉数量就达数千万套,在其国内已基本普及使用。在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各国、印度及中国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熏香炉也正在悄然走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最大的熏香炉批发市场在浙江,其销售量每年以大约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市场前景极为可观。我国主要的熏香炉制造产地在广东省潮州和福建省的德化县,产品已远销全球各地。
熏香炉的炉体一般用陶瓷或玻璃制成,可设计成各种不同的造型,如:茶壶、酒盅、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等,配以款式多样的精美的装饰图案,也可作为点缀家居及办公等室内环境的艺术品。其基本构成由加热炉膛和盛装香精的容器两部分组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造型:
1、茶壶造型:将容器设计成茶壶的形状,在壶身或壶盖上开设若干小孔,加上壶嘴与外部环境相通,以便容器内香精气味的散发;炉膛形状与其上方的茶壶形容器相匹配,用于置放加热用的蜡烛,其上部应开设若干小孔,以利于炉膛内空气的流通,确保蜡烛能够充分燃烧。使用时,就如用火焰加热茶水,更增添趣味性和浪漫情调。
2、动物造型:将整个炉体设计成兔子、小猫、小鸭等各种可爱的动物形状,在其背脊或其它适当的位置巧妙地设置成开敞或封闭式的容器,用于盛装香精和水,容器之下是放置蜡烛、并能保证其充分燃烧的炉膛。使用时,感觉就象是从动物身上散发出香味。
3、吊篮造型:这种形式的熏香炉一般由玻璃制成,吊架与炉膛底座铸造成一体,用链索(精制的金属链条或用其他耐火材料做成的链索)将盛放香精的器皿悬吊起来。
熏香炉可以说是陶瓷制造业在现代生活中的又一创新,它使传统的陶瓷艺术和香精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视觉和嗅觉上同时得到了满足。中国的陶瓷以其精致实用等优良品质,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自宋朝以来,中国瓷器在外销商品中占据上风,成为中世纪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当时欧洲人称瓷器为china,以致于把中国也称为China。在古代,中国陶瓷曾影响或改变了有些国家人民原有的生活习俗,改善了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如当时东南亚一些国家,使用陶瓷代替了早期的植物叶子作为食用器具;在东非,由于中国瓷器耐酸碱无渗透性又结实耐用,远比东非传统的陶质、木质和金属质食具优越,故中国瓷碗、盘、瓶、罐等器皿成为当地民众的理想食具,间接地引起了当地人民饮食方式的变革。现在,随着瓷土原料精炼技术和烧窑技术的提高和成熟及研究开发人员的不断开发创新,陶瓷在生活、艺术等诸多领域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蜡烛柔和和火焰能够营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对眼睛的刺激作用也较少,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为情侣约会、家庭生活、生日Party等所采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人员的不断开发创新,蜡烛已从原先的单纯作为照明物,演变为现在的多种用途和功能。首先是其艺术造型,可以制成各种立体几何形状如圆柱体、棱锥体、立方体等;还可以制成花朵、蔬菜、水果、,贝壳和卡通人物造型等,琳琅满目,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再则,蜡烛的颜色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加上各种装饰图案,使其更具艺术感;另外,蜡烛的支架形式也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与各种造型的蜡烛相互辉映,极具艺术情调。如今,蜡烛又不断地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在制造蜡烛时可加入各种香型的香精,当其点燃时,就会散发出宜人的香味,调节环境氛围。熏香炉使用的蜡烛一般为无烟蜡烛,以避免燃烧时的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常还将蜡烛制成适当大小,以便其能在特定的时间内燃尽,增加使用的方便和安全性。
熏香炉使用的香精,可根据不同环境及个人爱好进行选择或根据“芳香疗法”的需要选用。对于香味“好”“坏”,各人自有见解,可谓见仁见智,只要认为自己喜欢的也就是香的,不适合或不喜欢的也可称之为“臭”。在不同的场合里不同的背景,令人愉悦的气味总会带给人一种自信安宁有益于身心的健康,香气在一定场合里也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使用熏香炉时,如果使用一些芳香精油,则效果更好,既可以净化空气,又有益于健康。
陶器的发明,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器的产生和繁荣也在这里。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8000多年以前,已开始出现少量纹饰、器形简单的彩陶;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时期;5000至4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还继续繁荣,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相当发达的,先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并从事制陶等原始手工业。1973年首次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不差上下,它出土的陶器多是夹炭黑陶;继承河姆渡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是1959年首次在浙江嘉兴马家浜发现而得名。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并有部分泥制红陶、灰陶以及少量的黑陶和黑衣陶。陶器的成型基本上采用手制,部分器物经慢轮整修,晚期灰陶增多并出现轮制,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它的文化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一脉相传。1975年古窑址普查,在归径乡的骆驼墩和唐南村,以及周墅的元帆村等处,找到了各种磨制的石器,还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大部分是红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少量灰陶等。从而证明远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
宜兴的陶瓷业在三国、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壮大。公元220年到589年的360余年中,南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相对而言,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中原广大人民和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江南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五大名窑的产品,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宜兴均山窑的产品在这时已负盛誉,部分产品还为其他名窑,诸如位于河南禹县神后镇“均窑”和位于河南临汝县的“汝窑”所仿制。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时作为宜兴的一个重要的陶器门类--紫砂陶,也是全国范围内别无它出的品种,已经开始登上了陶瓷业的舞台,并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