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钾(化学式:KOH),俗称苛性钾,白色固体氢氧化钾溶于水、醇,但不溶于醚。在空气中极易吸湿而潮解。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所以它会被用作吸收二氧化碳之用。高温时挥发而不分解。常作为实验室氢氧根的来源。
目录
氢氧化钾简介
- 管制信息
- 名称
- 化学式
- 相对分子质量
- 性状
- 储存
- 用途
- 安全措施
- 灭火方法
- 紧急处理
基本信息 制备 性质 安全技术说明
- 1.主要用途与危害
- 2.对环境的影响
- 3.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相关化学反应氢氧化钾简介
- 管制信息
- 名称
- 化学式
- 相对分子质量
- 性状
- 储存
- 用途
- 安全措施
- 灭火方法
- 紧急处理
基本信息 制备 性质 安全技术说明
- 1.主要用途与危害
- 2.对环境的影响
- 3.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相关化学反应
展开
编辑本段氢氧化钾简介管制信息 氢氧化钾(腐蚀) 本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名称 中文名称:氢氧化钾 英文别名:Potassium hydroxide ,Potassium hydroxide solution 1M, Caustic potash ,Potassa化学式 KOH相对分子质量 56.11性状 白色颗粒、块装或棒装。具强碱性及腐蚀性。极易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吸收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钾。溶于约0.6份热水、0.9份冷水、3份乙醇、2.5份甘油。当溶解于水、醇或用酸处理时产生大量热量。0.1mol/L溶液的pH为13.5。相对密度2.044。熔点380℃(无水)。中等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230mg/kg。有强腐蚀性。储存 密封干燥保存。用途 酸碱中和调节溶液pH值。二氧化碳吸收剂。皂化剂。安全措施 泄漏: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露: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露: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灭火方法 燃烧性:不燃 灭火剂:水、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紧急处理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误食: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氢氧化钾
英文名 Potassium hydroxide 别名 苛性钾 识别 CAS号 1310-58-3 RTECS号 TT2100000 性质 化学式 KOH 摩尔质量 56.10564 g/mol 外观 白色潮解固体 密度 2.044 g/cm 熔点 360 ℃ 沸点 1320 ℃ 在水中的
溶解度 1100 g/L (25 ℃) 结构 晶体结构 单斜 危险性 EU分类 腐蚀性 (C) NFPA 704
0
3
1 警示性质
标准词 R22, R35 安全建议
标准词 S1/2, S26, S36/37/39, S45 闪点 不可燃 相关化学品 其他阴离子 氯化钾,氧化钾,过氧化钾,超氧化钾 其他阳离子 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铷,氢氧化铯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都依从国际单位制,以及来自标准状况(25 °C, 100 kPa)的条件。编辑本段制备 可从电解高纯度的饱和氯化钾水溶液制得。 离子膜法电解生产氢氧化钾简介: 经过溶解、过滤等精制过程的氯化钾盐水溶液进入电解槽,由于离子膜的选择透过性(K离子 和水可以自由通过离子膜,而大部分Cl离子将无法透过),又因电解槽电极所带电荷不同,K离 子将向阴极移动并聚集,同时水电离产生的H离子也在阴极结合生成H2,而OH离子将于K离子 结合生成氢氧化钾,同时Cl离子将聚集在阳极,生成Cl2。产生的氢氧化钾溶液再经过蒸发或稀 释过程生成不同浓度的液体氢氧化钾,而其进一步浓缩,结晶就可以生产出固体氢氧化钾。 古法:通过高温加热碳酸钙生成氧化钙CaCO3=高温=CaO+CO2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O=Ca(OH)2 氢氧化钙与草木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钾Ca(OH)2+K2CO3=CaCO3+2KOH编辑本段性质 具有碱的通性,易溶于水,有强烈腐蚀性,常用于制取碳酸钾,纯净的固体氢氧化钾为白色正交结晶,有块状和片状两种,部分工业产品级氢氧化钾,由于生产过程中会引入镍等杂质离子而呈现灰色,部分由于晶体折光率原因而呈淡兰色。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吸入后强烈刺激呼吸道或造成灼伤。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并且由于氢氧化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作用,而使其相对于酸腐蚀的危险更加严重,经氢氧化钾腐蚀的皮肤,通常呈现深度灼伤,且难以愈合,一旦眼睛或皮肤接触到氢氧化钾,应迅速将受伤部位以水不断冲洗15 分钟以上,并立即就医;口服会灼伤消化道,可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