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且烧成后收缩比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泽取于自然泥色,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各色原料分开碾细,然后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层蜡膏,即为有用的色浆原料,烧成后永不消褪。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醮浆红泥,仿金属光泽液等化妆土,丰富
了紫砂产品的色彩。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与粘土、云母、赤铁矿共生一体。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粉碎至一定细度,不必与其它原料配合,单一原料即可成型烧成品种繁多的紫砂陶器。虽说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则判若霄坏。若论色泽的瑰丽朴雅,质地的优良,当推宜陶为独步。但最使人引起艺术情趣的,要数那造型洗练别致,线条刚劲流畅,比例确切恰当,色泽纯朴古雅,经艺人精湛的手工制作,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实用器皿。
综上所述,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 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 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沉香木鉴别方法
以下关于沉香木鉴别方法奇楠香的认识与鉴别,仅供玩家参考。
1.一般沉香燃烧前并无香味,奇楠却有优雅的清香,但非一般假沉的香水味。
2. 一般沉香切片放入口中咀嚼只有香味,甚至无味,奇楠用刀片削取沉香含油部分一小片,放入口中以舌尖触摸,会产生辛麻者即是,口感很芳香。如级数较高者还稍带黏牙,并带点甘苦。
3.一般状态下双手触摸沉香有冰凉感(但此限奇楠沉为活木或称生结,死木不能用此方式鉴定)。
4.熏香时一般沉香祇有单一香味,但奇楠会有每阶段不同香味且持续时间非常长。
5.一般沉香质地粗硬,最高级的奇楠却质地柔软,用刀切片时会感觉非常柔滑,而用刀削屑,其屑片能捻捏成丸。
6, 看:一般水沉是黑褐色的,也有暗青黄的颜色的,真正的沉香是靠戴的,是越戴越黑亮的,而不是天生就是黑色的。真的沉香就象玉一样,吸取人的灵气,精华,才变黑亮的。千万不要以为沉香原本的颜色就是黑色的,如果能靠戴把它变成黑色就证明是真货,反之掉色就是假货了。
7,沉不沉水:现在市场上的说法是能沉于水中的就是好沉香、真沉香,这只是片面说法。因为现在市场上也有用杂木泡药水泡香油做成的沉香销售,通过人工处理也可以把假的沉香做成沉水,所以单凭沉水与否说明是否真货是不正确的。 自古国内爱香人士或中医药界将野生沉香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等沉香:无白木,含油十足;
二等沉香:少白木,含油部分占70%以上;
三等沉香:白木稍多,含油部分占50%以上;
四等沉香:白木较多,含油部分只有20%以上。
现在有不少人按以下方法划分:(转贴)
第一种因年代及自然因素,倒伏经风吹雨淋后,剩余不朽之材,称为”倒架”。
第二种倒后埋於土中,受微生物菌分解腐朽,剩余未腐部份称之”土沉”。
第三种倒伏后埋於沼泽,经历生物分解,再於沼泽区捞起者,称为”水沉”。
第四种为活体树经人工砍伐,置地后经白蚁蛀食,剩余之部位称为”蚁沉”。
第五种为活树砍伐所采摘者,称为”活沉”。
第六种为树龄十年以下者,已稍具香气,称为”白木”。
倒架、土沉、白木、水沉、蚁沉、活沉、等香味各有不同,一般之形容为土沉之味厚醇、倒架清醇、水沉则温醇、蚁沉清扬、活沉较高亢、白木味清香。
而现阶段国产沉香经营界却有不同的沉香等级划分方法:
国产沉香业者在交易时对沉香的等级划分,并不限于四个或六个等级。而是按沉香的油脂含量、油脂颜色、油脂层厚度、沉香的比重等不同,分别标以不同的价格。
首先,沉香等级的高低,先要看沉香的油脂含量以及油脂的颜色。油脂含量越多、颜色越黑越有光泽,等级越高。
其次,沉香等级的高低,还得看结香的时间长短。结香时间的长短,块、片状沉香往往由腐朽面的质地、颜色来判断;其他就是由油脂的颜色以及光泽度来分析。
第三,沉香等级的高低,很重要的是沉香的比重、块片状沉香的油脂厚度。即使看起来油脂含量很多、颜色很黑而且很有光泽,但掂之轻且薄,等级也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