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2007)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1984年至1989年随高觉敷教授治学,获博士学位后担任高觉敷教授学术助手;1993至1994年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访问学者,进行团体动力学的研究;1996至1998年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并在美国帕罗·阿图超个人心理学研究院(ITP)、美国旧金山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美国加州整合学院(CIIS)等做访问学者;1999至2000年在瑞士苏黎世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受训,2000至2002年在美国旧金山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研习,随后获得IAAP心理分析师资格,ISST和美国沙盘游戏治疗学会(STA)心理治疗师资格。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已带出11位博士,30余位硕士,指导了两位博士后和1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访问学者。 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论,包括方法与技术,是我们的期望与努力。这种心理分析不仅可以运用在个体临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发挥其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心理分析还可以在认识自我与领悟人生意义的水平上,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这种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还可以在社会文化和艺术,以及广泛的人文社科领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主要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三联书店2004)、《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人民出版社2001)、《团体动力学》(湖南出版社1996)、《心理场论》(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和《沙盘游戏治疗》(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等10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包括“The I Ching’s Psychology of the Heart and Jungian Analysis”(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2006,1)、“Scientific Psychology With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ntext”(PHISIS, 2006,11)、“Dora Kalff and I Ching, I Ching and Sandplay”(The 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 2004, 2)、“Psychology of Heart in Chinese Tradition”(ERANOS, 1998, 1)“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心理学思考”(《学术研究》2005,11)、“《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心理学报》2000,3)、“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报》1998,2)、“论心理学术语的标准化”(《心理学报》1996,4)等50余篇;担任中国社科出版社“点金石心理分析译丛”,广东教育出版社“心理分析新视野”、“文心吉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广东高教出版社“心灵花园:沙盘游戏治疗”等丛书主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以及多项国际合作和省级科研项目。
从1994年开始,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合作,组织与主持了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与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和国际意象体现学会合作,组织了多次的专业研讨与培训。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第一届“中国荣格学术周”(2006)和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荣格学术周”(2008)的主要策划与组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