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茶的制作方法用水煮半个钟左右的好,因为晒干后的溪黄草已无水份,需要很多的水来将其泡开,如果用水直接泡的话,只把溪黄草泡胀,而它本身的药味还没有泡出来,如用水煮过的溪黄草就不同了,它经过火加热煮开后,已将其本身的药味煮出来了,所喝的味道及药效就比用开水泡的好得多了,你不防试试吧~!煮了半小时后的溪黄草可以喝了,煮过的叶子不可再用了,此溪黄草不可以经常喝,一星期喝一、二次就行了。
【组成】溪黄草3O克(鲜品 6O克),酢浆草1O克,铁线草12克。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散瘀。
【主治】①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②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制法】按上方组成比例,加大剂量10倍,共研为未。每次用40~5O克,置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约15分钟后,代茶频频饮服。每日1剂。
【宜忌】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慎用。
【按语】溪黄草又名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等,系唇形科植物线纹香茶草的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性味甘苦、凉。《常用中药彩色图谱》说它“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是民间治疗黄疸型肝炎的常用药。本方遵守“无湿不成疸”的古训,着重利湿退黄,配酢浆草、铁线草以增强清热解热的效能。且三药均具有凉血散瘀的作用,有利于肝脏的血液循环,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因此凝血机制严重障碍的病人宜慎用。
以下由爱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溪黄草 本品为唇形科香茶菜属线纹香茶菜,产浙江、江西、广东、四川等省。其叶揉之有黄色液汁,故有龙胆草、溪黄草等名。【异名】熊胆草、血风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土黄连(《广西中草药》),四方蒿(《全展选编·传染病》),香茶菜(江西《草药手册》)。
【植物形态】线纹香茶菜多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茎直立,四方形,分枝,稍被毛。叶对生,纸质,揉之有黄色液汁;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9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被稀疏的短细毛,下面近无毛,有红褐色的腺点;具柄。花细小,淡紫色,集成聚伞花序再排成腋生圆锥花序;萼钟状,有5齿,2唇形,结果时增大,外面有红褐色腺点和疏短毛;花冠2唇形,上唇短,有裂片4,裂片宽而反折,下唇作船形,全缘,比上唇长;雄蕊4,2长2短,伸出于花冠筒外。果实由4个小坚果组成,藏于萼的基部。花期5~10月。生于溪边、沟旁或山谷湿润处,广州有栽培。分布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
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作1.2米宽的畦,于春季按行距5厘米左右条播,成苗后按20×20厘米规格移栽。
(2)扦插繁殖:春季剪取带有2~3个茎节约15厘米长的枝条,扦插于荫蔽度40%~50%的苗床上,行;株距6×4厘米;插后经常淋水、保持苗床湿润,7天内生根发叶,20天左右即可移栽,行、株距20×20厘米。
(3)分株繁殖:采用当年收获后的老头,移植于苗地使其分蘖出新苗后,在翌年春季进行分株移植。 田间管理:移栽后注意淋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每月施稀薄人粪尿1~2次,并经常除草松土,每次收割以后追施氮肥1次。
性味 苦、寒。
功用 清热利湿、凉血散痰,排除肝脏毒素
[急性黄疽型肝炎]
溪黄草、马蹄金、车前草各30克,水煎服。
[急性胆囊炎]
溪黄草30克,山栀子、龙胆草各9克,水煎服。
[急性肠炎痢疾]
溪黄草18克,黄连6克,黄柏9克,水煎服。
[风火赤眼 (包括急性眼结合膜炎)]
溪黄草9克,水煎,去渣过滤后,以药汤洗眼
[2]【别名】山熊胆(潮安、潮州、揭阳)、熊胆草(潮安、潮州、澄海)、风血草(揭阳、澄
海),山羊血、牛血草、血见愁、血路草(潮安、潮州)、山散血草(揭阳〕、银朱红(潮
阳)。
【形态】本品为唇形科香茶菜属台湾延胡索。生于山地坑沟路旁近水处。多年生草本。全
草带茶绿色,茎直立,方形,高二,三尺。叶对生,具叶柄,叶片长椭圆形,长约二寸,先
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腹面不平,叶脉明显。茎叶汁液深黄色。秋季开花,复
聚繖花序,小花序基部有苞片,合萼五裂,花冠白色微紫,唇形五裂。给小坚果。
性味:味苦甘微涩,性平,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