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离心机是利用固液两相的密度差来实现固液分离的,因此污泥颗粒比重越大越易于分离。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污泥较易脱水,剩余污泥较难脱水,而混合污泥的脱水性能介于两者之间,不同污水水质产生的污泥和采用不同水处理工艺得到的污泥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污泥脱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为改善污泥脱水性能,进行机械脱水前一般应均匀加入适量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来降低污泥的比阻,使污泥固相和液相分离后更易于脱水,絮凝剂的种类必须和污泥特性相适应及与设备类型和运行工况相适应。很多情况下,在絮凝剂选型烧杯试验中表现较好的药剂,并没有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好的表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药剂特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污泥特性,但是与设备的运行工况并不能完全满足。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表明,在絮凝剂(污泥脱水剂)投加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投加絮凝剂的多少对离心脱水的泥饼含固率的影响很小,对滤液的质量影响较大。因此进行污泥脱水时,在满足泥饼干度要求和上清液质量要求情况下,继续增加絮凝剂的使用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现场造成絮凝剂浪费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絮凝剂用量的增加,上清液质量更好,但是,很多情况下过分追求上清液质量而多投加絮凝剂是得不偿失的,仅仅多增加了数个百分点的污泥回收率而消耗了更多的絮凝剂消耗是划不来的(就好像花费了10元购买了5元的商品)。只要将上清液固含量控制在某一指标范围内即可。
在一般情况下,设备能够适合的污泥浓度有一定的范围要求,污泥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会消耗更多的絮凝剂。在设备正常运转的污泥浓度情况下,絮凝剂的用量和待处理污泥的固含量近似成正比例关系,所以,在一定污泥流量的情况下,絮凝剂的投加量要根据污泥的浓度进行调整,很多时候,由于污泥浓度发生变化,而絮凝剂投加量没有及时调整而使现场运行表现不佳或产生药耗增加。
若污泥浓度增加了而絮凝剂投加量并没有增加就会影响了处理效果,会表现出泥饼干度降低,上清液浑浊;反之,若污泥浓度降低了,絮凝剂投加量没有降低就形成了絮凝剂的浪费,而处理效果增加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