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浆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砂浆的生产方式却一直沿用传统的施工现场拌制方式。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拌制砂浆的缺点也逐步显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配比设计的随意性。由于施工队伍众多,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往往凭经验或从别处借鉴配方,对自己选用的原材料个性分析不足,缺乏系统的材料性能检验,造成砂浆性能低下,严重影响材料的内在质量,进而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2.计量控制不准性。大多数现场拌制的砂浆其配料过程仍停留在人工计量的阶段,称量误差很大。其结果是要么胶凝材料少了,造成强度下降;要么胶凝材料多了,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又因胶凝材料凝固时的收缩问题而产生裂缝,从而引起质量上的巨大波动。
3.混合砂浆的不均匀性。 现场搅拌砂浆一般由人工或小型砂浆搅拌机来完成,常会出现拌和不均匀的现象。
4.生产低效率性。由于采用传统的作业方式,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砂浆生产的产能和效率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5.砂浆性能的不稳定性。原材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较大,不同用途的砂浆,需要由相应的原材料混合而成。而传统的砂浆生产方式受原材料、机械设备手段等要素的限制只能因材施工,从而造成了性能上的不确定性。
6.环保性较差。原材料在存放和生产时会形成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源,对周围环境、城市污水管网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7.低质量性、低安全性。由于没有科学的经验数学模型的指引,砂浆质量的控制只能采用同期制作试件,到养护龄期后进行后期验证的办法。即使有问题,也难以弥补。由此而造成的墙体开裂、渗水、色差及抹灰层空鼓、脱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对传统的砂浆生产方式的改革成为当前建筑材料领域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干混砂浆也就应运而生。
一、 干混砂浆及市场
1政策和法规
我国干混砂浆的推广工作早已启动。原国家建材局建材规划发[1999]163号《关于印发〈新型建材制品发展导向目录〉的通知》中,将干混砂浆列为重点发展和鼓励项目之一,可享受设备进口等有关税收的优惠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在《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预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浆,实现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下发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干混砂浆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干混砂浆科研、新技术开发、示范与推广”。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城市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预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的发展,确保建筑工程预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的供应”。
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环保局以五部两局部长令形式下发了《散装水泥管理办法》(2004年第5号),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发展预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浆”。
2004年3月18日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发布〈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公告目录》(建设部公告第218号),公告指出“大中城市发展砂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和商品化供应,有利于提高砂浆质量,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把预拌砂浆和干混砂浆应用技术列入推广应用技术目录。
2干混砂浆
1)定义
干混砂浆是由各组分按一定比例,在砂浆制造厂(搅拌站)经计量、拌合后,采用专用设备运至施工工地,放入密闭容器中储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的一类砂浆拌合物。
2)优点
相对于传统的工艺,干混砂浆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性质稳定,质量优异
采用工业化生产,可以对原材料和各组分的配合比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砂浆质量的稳定、可靠。
b工效高、施工性能良好
采用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可节约现场搅拌的时间,性能亦同时提高。由于这种方式生产的砂浆优越的和易性、保水性、流动性,使得施工更加便捷,工程质量更易控制。
c品种齐全,使用方便
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满足建筑工程对砂浆的所有用途,且可以根据工程的特殊要求,不断配制出新的砂浆产品来。可以随时随地随量供应,既节约了材料,又方便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