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特征
长白猪体躯长,被毛白色,允许偶有少量暗黑斑点;头小颈轻,鼻嘴狭长,耳较大向前倾或下垂;背腰平直,后躯发达,腿臀丰满,整体呈前轻后重,外观清秀美观,体质结实,四肢坚实。
生产性能 繁殖性能
母猪初情期170~200日龄,适宜配种的日龄230~250天,体重120千克以上。母猪总产仔数,初产9头以上,经产10头以上;21日龄窝重,初产40千克以上,经产45千克以上。
生长发育
达100千克体重日龄180天以下,饲料转化率1:2.8以下,100千克体重时,活体背膘厚15毫米以下,眼肌面积30平方厘米以上。
胴体品质
100千克体重屠宰时,屠宰率72%以上,背膘厚18毫米以下,眼肌面积35平方厘米以上,后腿比例32%以上,瘦肉率62%以上。肉质优良,无灰白、柔软、渗水、暗黑、干硬等劣质肉。
种用价值
体型外貌符合本品种外貌特征。
外生殖器发育正常,无遗传疾患和损征,有效乳头数6对以上,排列整齐。
种猪个体或双亲经过性能测定,主要经济性状,即总产仔数、达100千克体重日龄、100千克体重活体背膘厚的EBV值(估计育种值)资料齐全。
种猪来源及血缘清楚,档案系谱记录齐全。
健康状况良好。
长白猪的优缺点
优缺点:长白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等特点,而且母猪产仔较多,奶水较足,断奶窝重较高。于六十年代引入我国后,经过三十年的驯化饲养,适应性有所提高,分布范围遍及全国。但体质较弱,抗逆性差,易发生繁殖障碍及裂蹄。在饲养条件较好的地区以长白猪做为杂交改良第一父本,与地方猪种和培育猪种杂交,效果较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许多省区开展瘦肉型猪种的选育,由于我国地方猪种的瘦肉率偏低,品种内选育的改良效果极其有限,很难通过选育达到目标,而饲养直接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种,不仅需要资金多,而且也难以适应我国当时饲养管理条件,于是,各省区在政府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运用育种理论,广泛开展猪的杂交育种,以实现选育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瘦肉型猪种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几乎都是选用长白猪与我国的地方猪种进行多种形式的杂交,如简单杂交、轮回杂交、级进杂交等,通常用含长白猪血缘多少来表示。由于长白猪瘦肉率高,而且能有效提高杂种后代的瘦肉率,所以各地选育的培育猪种通过不同形式的杂交后,都可以出现选育目标的理想后代,再通过育种过程达到选育中国本土瘦肉型猪的目的,如当时选育的三江白猪(黑龙江)、湖北白猪(湖北)等,这样一些猪种的培育都离不开长白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