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进口报关代理/食品进口报关代理
(一)总体运行状况
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糖果、巧克力规模企业总计331家,资产规模总计5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91%;全年共实现产量22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4.17%;工业总产值753.46亿元,同比增长32.05%;实现销售产值753.06亿元,同比增长30.89%;产销率达到99.95%,产销平衡;实现利税总额126.59亿元,利润87.8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80%和18.68%。全年果冻产量总计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继续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态势。行业整体经济运行状况总体好于2010年水平。
2011年,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达到568.65亿元,高出上年成本34.17%,与销售产值相比,成本提高幅度进一步加大。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全行业仍然保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比例,亏损企业数目仅有24家。这说明,经过几年的管理调整和潜力挖掘,行业骨干企业赢利水平趋于稳定。
(二)区域运行状况
2011年持有效生产许可证糖果、巧克力生产企业总计3491家,果冻企业490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福建等地区。规模企业占持证企业比例最高省份为辽宁、湖北、湖南三省,其占比在23~18%之间。这说明,规模企业加快在非传统产区的生产布局步伐,生产与终端消费能力进一步接轨。
2011年,广东、上海、河南、福建、北京等地工业总产值列全国前五位;销售收入前五位依次为广东、上海、河南、福建、江苏,广东仍为销售产值最高地区。生产集中区域为广东、福建、山东、湖南、上海等地,山东超过湖南,成为中国第三大糖果巧克力产区。
排名全国前15位地区产、销、利税情况比较
(一)出口状况
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糖果类产品出口数量总计22.13万吨,总金额达到61234.26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3%和12.16%,涨幅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最大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其中,口香糖出口1.96万吨,总计4819.97万美元,主要贸易伙伴为安哥拉、也门、美国、贝宁、阿联酋。含可可类甜食(含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的出口数量总计3.79万吨,总金额达18593.70万美元。糖果类产品出口仍以广东、福建、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口岸为主;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出口北京口岸也占据相当地位。
(二)进口状况
2011年糖食类产品(含口香糖)进口数量总计2.5万吨,总金额达到7629.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3%和32.05%,含可可类甜食的进口数量总计3.13万吨,总金额达22790.69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71%和44.24%;其中,工业用途的可可粉、可可液块等最大贸易伙伴依然为新加坡、比利时和香港;产成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马来西亚、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意大利、荷兰、瑞士、法国进口产品售价最高。2011年,欧盟国家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贸易伙伴,中国全年共从欧盟国家进口巧克力及制品1.99万吨,进口金额达到17238.33亿元。
三、食品安全状况
制度保障食品安全。一年来,行业企业普遍着眼于提升全员食品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水平,规模企业继续加强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小型企业主动采取措施谋求提高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从建立和落实制度入手,大力开展管理制度建设。据调查,许多企业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或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针对性地提高本公司的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培训与引导,提高全公司各级员工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食品安全专业素养;在生产中将质量管理贯穿生产全过程,生产环节严格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序组织生产,并做好生产环节的各项追溯记录,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和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学习保障食品安全。2011年,随着各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陆续发布和实施,行业企业普遍把学好标准、用好标准作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全年主动就标准的正确理解和执行问题进行咨询的企业普遍增多,问题水平明显提高。此外,全行业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中小企业标准参与意识大幅增强。
硬件保障食品安全。2011年,企业普遍加大产品检验、追溯系统完善等硬件设施建设。从原辅材料进厂、生产过程到出厂检验都配备了适用的检验设备与设施。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还添置设备、扩大检测范围,除常规出厂检验项目外,全部型式检验项目及三聚氰胺、塑化剂、重金属等项目的检验也可自主进行,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
2011年,全行业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严格自律,依法生产经营,自觉接受全社会监督,产品质量稳中有升,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行业全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在委员会倡导和骨干企业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从细节入手,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和危机公关机制,规模企业除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外,开始注重模拟演练。不断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使企业对自身食品安全控制能力信心倍增,加快了应对危机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全行业食品安全应急反应能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