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机配置辅机设备介绍
滚筛:
它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但一般日产量底于1吨者使用基本上没有意义,只能降低劳动强度,对成本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增加电费和投资。用不用滚筛都需要使用一个人工,建议小型企业不必使用。而大型设备则完全不同了,即可以节省人工又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建议必备。
螺旋输送机:
又叫上料绞笼,基本上来讲是必备的辅助设备,它不但上料均匀,而且可以实现根据温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上料情况。使烘干出来的原料保持均匀的含水率和均匀的温度,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的复杂性,方便一道成型工序的使用,而且基本可以避免烘干设备由于控制不当而起火。又可以实现自动化,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但如果有的客户为了节省初期投资也不是不可以不用,但如果不用对上料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上料人员必须紧紧盯住温控表的温度,以原料含水率35%为例,出口温度要求为60度。当温度从底上升到60度时,温度还在继续上升,这时上料人员就应该停止加柴,进行上料,而且上料速度和上料量都应该均匀,切忌不能一下上料过多而引起上料口堵塞。
当温度开始下降而且达到60度以后还继续下降的时候,上料人员就应当立即停止上料而去加柴烧火,把温度重新提起来而重复以上过程,
由于人工上料不可能避免烘料不均匀的问题,烘出来的料一会干燥一会潮湿,一会温度高一会温度底,这样回给下一道成型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潮湿就会出现放炮现象,温度过高就会出现裂纹不成形等现象,温度过底就会出现不出棒、反料等现象,如此一来甚至无法正常生产,这样的过程通常需要经历半个月以上的时间,待上料人员熟悉工作以后才能进入正常生产阶段。
通常情况下在原料温度、湿度都很均匀的条件下生产,生产很顺,但万一这时来温度较高的了就会出现,棒的裂纹很多的现象,这是就必须降低成型机的温度,但过了一会又来了温度很低的料这时就会出现不出棒、反料、甚至将机器卡死等现象,如果原料再不够干还会经常出现放炮现象。所以本人在此建议所有投资者尽量采用自动上料装置。但也不是不用自动上料装置就无法解决该问题了,一般在遇到该问题时,建议进行如下处理。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在成型车间找一块空地把烘干的原料均匀的平铺在地面上冷却2个小时左右待原料的温度和湿度都比较均匀的时候在用来生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讲热料不好做棒冷料才好做棒的原因了,其实更确切的讲是温度和湿度均匀的料才好作棒,温度和湿度不均匀的料不好做棒,冷却的目的也就时使原料的温度和湿度均匀。
温度显示控制系统:
烘干设备一般都建议客户配备温控系统,这样不但可以使烘干后的原料可以保持温度和水分均匀,而且可以避免烘干器起火和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温控显示表应该放在离上料人员较近的地方以便随时查看,而温度探头一般应该放在分离器的出口或风机的出口,放在分离器的出口测定温度比较准确,但大型设备由于分离器位置较高,为了维修方便通常选择放在风机的出口位置。基本不影响烘干。注意温度控制系统采用E分度温控表、E分度探头学名又叫传感器、E分度补偿导线,千万不要跟其他类型混用。
上料输送带:
一般只有在大型设备上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才配备。对成本基本没有影响,甚至还会增加维修费用,不过大型设备也不一定必须配备输送带,如果场地内地面可以挖坑的话也可以将滚筛和上料绞龙降低安装位置,来省掉输送带,减少投资。总之是能不使用输送带,尽量不要使用输送带,一般来讲他只能增加成本,增加维修费用。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的话,必须使用那也没有办法。
烘干通常都设有一到两个杂质隔离系统,目的是为了把混在原料的小块石子和硬物从原料中分离出来这样来保护风机和成型机。
烘干设备一般标准设定是出口温度为60度可将含水率为35%原料烘干到6%,用户可根据自己原料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出口温度到原料烘干为止,所以出口设定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料含水率如果超过35%则出口温度向上调,原料含水率如果低于35%则出口温度向下调。
烘干设备安装完成后,管道设备接口之间建议必须用石棉绳或原子灰等密封原料进行密封,管道外壁也可以用石棉板包一层,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节约用柴降低成本。
最后再给大家一个建议,为了降低成本建议大家最后都备有一个能存放半个月左右的原料仓库,一般原料在漏天避雨的存放条件下半个月含水率会降到40%以内,这样采用先进先出原理就可以避免因雨天原料过湿而给烘干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