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属植物主要应用于园林观赏,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国内外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
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它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还宜盆栽,并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
丁香对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的抗性,故又是工矿区等绿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丁香宜在早春芽萌动前进行移栽。移栽穴内应先施足基肥,基肥上面再盖一层土,然后放苗填土。栽后浇一次透水,以后再浇2—3次水即可成活。丁香适应性强,管理比较粗放,平时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涝,干旱时注意浇浇水,便可顺利生长。
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过多,以免引起枝条徒长,影响开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堆肥即可。丁香3月中旬发芽前,要对丁香进行整形修剪,硫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中截旺长枝,使树冠内通风透光。花谢后如不留种,可将残花连同花穗下部两个芽剪掉,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萌发新枝和形成花芽。落叶后,还可以进行一次整枝,以保树冠圆整美观,利于来年生长、开花。丁香病虫害很少。主要害虫有蚜虫、袋蛾及刺娥。可用800一 1000倍40%乐果乳剂或1000倍25%的亚胺硫磷乳剂喷洒防治。同属的还有白花丁香、红花丁香、紫花丁香、荷花丁香、小叶丁香、花叶丁香、四季丁香等。
用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和分株法繁殖。
用种子繁殖。从5—6年生留植株上于5—6月果产为紫红色时,及时采收,具随采随播,若不能及时播各,最好剥掉果肉放入潮湿细沙或湿木糠中贮藏,以免干死。处理后的种子,量佳播种时间为8—9月。开沟点播,行距15cm,粒距约5cm,种子平放或直放,胚根朝下,播种后覆土1cm,鲜果播后35—45d,处理后的种子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长至4—5cm,具两片幼叶时,即可移植于苗床或移入营养袋里育苗,苗高6—10cm,有4—6对真叶时移栽实植,移栽时需带土团。
每株丁香树可产干花蕾34公斤(75磅)。在夏末和冬初两次开花,以手工采摘并晒乾。花蕾长13—19公釐(约0.5—0.75吋),含香精油14—20%,其主要成分为丁子香酚(C10H12O2)
病害有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 000倍溶液喷射。另有煤烟病为害。虫害主要为介壳虫。
极端低温达3℃时,可导致植株死亡。丁香性喜热带海岛性气候,原产区气候特点属于赤道雨林气候,最低月平均气温21℃。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近圆柱形或带四棱形,具皮孔。冬芽被芽鳞,顶芽常缺。叶对生,单叶,稀复叶,全缘,稀分裂;具叶柄。花两性,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与叶同时抽生或也后抽生;具花梗或无花梗;花萼小,钟状,具4齿或为不规则齿裂,或近截形,宿存;花冠漏斗状、高脚碟状或近幅状,裂片4枚,开展或近直立,花蕾时呈镊合状排列;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至花冠管中部,内藏或伸出;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丝状,短于雄蕊,柱头2裂。果为蒴果,微扁,2室,室间开裂;种子扁平,有翅;子叶卵形,扁平;胚根向上。染色体基数 x = 23, 或 2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