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杂交大口鲶鱼既具有长江大口鲶父本固有的个体大、生长快、摄食力强和肉味鲜美的特点,又具有东北怀头鲶鱼母本固有的较温和、同类相残力较弱、摄食力较低和养殖成活率较高、耐长途运输的特点,因此受到养殖者和消费者的欢迎。
每年都有大量的水花,冬片(过冬苗)春片(新花,新苗)夏花供应。需要的请提前联系。
1池塘主养
池塘面积5亩以上,水深1.5米~2.0米。每亩放种2000-3000尾,规格为每尾5厘米~6厘米,养150天~170天,当年可养成平均尾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鱼,成活率75%~85%。还可搭配放养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大规格鱼种,每亩放100尾~120尾。不要放养鲤、鲫、草鱼等鱼类。成鱼饲料主要是人工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质含量36%~42%,颗粒直径为3毫米~5毫米。有条件的地方可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包括各种野杂鱼、家鱼苗种、罗非鱼自繁仔幼鱼、动物内脏、蚯蚓、蝇蛆、螺蚌肉等。这些饲料质量较高,但数量有限,适合农家或渔民小规模养殖大口鲶。人工配合饲料的基础成分是鱼粉、蚕蛹、血粉、豆饼、菜籽饼、玉米等,外加维生素和无机盐合剂。用优质人工颗粒饲料喂养,饲料系数为2~2.5,约需150天时间,就能达到亩产成鱼400公斤的生产水平。
2池塘套养
在小型野杂鱼较多的家鱼成鱼池、亲鱼池、大堰塘里,可以适当套养一些大口鲶鱼种。套养的数量主要依水域里饲料鱼的多寡来决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投放体长12厘米以上鱼种20尾~50尾。这样可以减少主养鱼产量,在不增加饲料投入的情况下,当年就可收获尾重0.5公斤~1.5公斤、每亩10公斤~25公斤的大口鲶成鱼。在家鱼池塘中套养大口鲶,不会影响主养鱼的产量。相反,大口鲶能吃掉野杂鱼和病弱鱼,能起到减少家鱼争食对象和抑制鱼病的作用。池塘套养大口鲶的方法大有推广意义,但要注意,依靠套养鱼种解决来年大规格鱼种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还有,一些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家鱼经常浮头而又没有增氧机的池塘或黑鱼较多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 (3)网箱养殖 近几年,网箱饲养大口鲶发展十分迅猛,其原因除了大口鲶本身的生产性能好。饲养效益高外,更主要的是经过人工驯养后,它对网箱环境和人工配合饲料都已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具备了集约养殖、规模生产的基本条件。1.网箱及其架设网箱由聚乙烯网片制成,其网目大小根据放养苗种的规格来决定。放养4-5cm长的鱼种。最好备齐一、二级鱼种培育网箱和成鱼饲养箱三种不同网目的网箱,其网目分别为0.6-0.8cm、1.0-1.5cm和2.5-3.5cm.放置网箱的水域应相对更开阔、向阳,有一定风浪或有缓流水通过,水深4m以上,透明度0.6m以上。2.鱼种放养将购回的4-5cm的鲶鱼苗用食盐水(2-3%)浸泡消毒后放入一级鱼种箱饲养,放养密度为300-500尾/m2.饲养10-15天后清箱过筛,筛出大、小鱼种分箱饲养。把达到8cm以上的大鱼种按150-250尾/m2另箱饲养。大口鲶在苗种阶段大小混养时极易自相残杀,因此在苗种阶段一定要分箱饲养,并保证充足的饲料。当筛出的鱼种规格达16cm左右时,转入二级鱼种箱。放养密度为100尾/m2.当尾重达到25g左右时,转入成鱼箱饲养,这时的放养密度为30-50尾/m2。在上述鱼种放养密度下,一只25m2的成鱼箱,通常能产鲶2500-3500斤
2.4、配合饲料喂养南方大口鲶技术
南方大口鲶是目前普遍受到消费者和生产者欢迎的优良水产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产量高等诸多优点,尤其是利用配合饲料喂养,能够适应规模化、集约化人工养殖需要,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配合饲料喂养南方大口鲶的优点。
大口鲶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性广、食量大,在自然水域中喜捕食各种鱼虾和水生昆虫,且同类相残现象严重,甚至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2/3的同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驯化,完全可以经过转食改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且对配合饲料适应性很好,摄食量大,群体产量高。过去,养殖南方大口鲶一般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包括各种野杂鱼、家鱼苗种、罗非鱼自繁幼鱼、动物内脏、蚯蚓、蝇蛆、螺蚌肉、禽畜内脏等。这些饲料数量极其有限,营养也比较单一,且对环境污染严重,易诱发各种鱼病,适合于农民或渔民小规模养殖。而配合饲料经科学配方,其营养全面、饲料系数低,并且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消除部分毒素,杀灭病菌和寄生虫,减少鱼病发生的机率。同时在饲料配制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药物,更有效地防治鱼病。
②、南方大口鲶对饲料营养的需求
南方大口鲶在不同养殖时期对配合饲料的营养需求略有不同。在亲鱼培育时期,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40%以上。在苗种培育时期,饲料成分要求:粗蛋白42%~48%,粗脂肪8%~10%,糖25%~30%,粗纤维6%~8%,另加一定量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在成鱼养殖时期,要求粗蛋白含量36%~42%,颗粒直径为3毫米~5毫米。人工配合饲料的基础成分是鱼粉、蚕蛹、血粉、豆饼、菜籽饼、玉米和小麦等,另加维生素和无机盐合剂。
⑶、配合饲料养殖南方大口鲶的投喂技术
南方大口鲶属底层鱼,白天多成群地潜伏于水底弱光隐蔽处,夜晚分散到水层中活动觅食。其不善跳跃,也不会钻泥。生存水温为0℃~38℃,生长适宜水温为12℃~31℃,最佳温度为25℃~28℃。在适宜的温度内,其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保持着良好的新陈代射状态。在投喂过程中要把握以下技术要领:
①投喂原则;
要按照“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驯化大口鲶集中上浮成群抢食,以减少饵料的损失,同时还有利于观察鱼类摄食情况。
②投喂方法;
A驯化投喂;驯化时先敲击饲料桶或盆,使之形成条件反射。每日驯化2次~3次,在上午7时~8时和下午4时~5时,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投饲速度与投喂量,驯化过程为7天~12天。在70%的鱼种已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时,即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2次。
B日常投喂;日常投喂要根据大口鲶的摄食节律进行,鱼群多,多投,快投;鱼群少,少投,慢投。在鱼群抢食不主动、不积极时即停止投喂。有条件的地方,在投喂配合饲料后,可适当投喂一些鲜活动物性饲料,效果更好,一般每天投喂2次。饲料在加工中要注意原料尽可能粉碎得细一些,并且粘合剂质量要好,以保证饲料颗粒在水中有1小时左右不松散,提高大口鲶摄食利用率。
C网箱投喂;在网箱中饲养大口鲶,个体较小的在水体中层摄食,个体较大的则在底层取食,小个体的爱吃软质饲料,稍大些的个体才愿吞食干颗粒饲料。大口鲶较喜在箱周和4个箱角栖息活动。因此网箱内必须设置饲料台,悬挂于箱内离网底20厘米~30厘米处,投喂时将饲料投在饲料台上方水面,在饲料颗粒逐渐下沉的过程中被大口鲶吞食。
③投喂数量;
投喂量应根据水温、水质、天气、鱼类规格及其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每次投喂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止。具体投喂量的一般标准是:在大口鲶全长5厘米~10厘米时,日投饵率为鱼的8%~10%,日投3次~4次;全长10厘米~13厘米时,日投饵率为4%~6%,日投喂2次~3次;全长在23厘米以后,投饵率可降为1%~3%,日投喂1次~2次。每天最后一次投饵可安排在晚上10时左右进行。
2.5、南方大口鲶养殖管理技术
(1)水面条件;
池塘养殖时,要求面积在5亩以上,水深1.5米~2米,水源要充足,进、排水方便,最好配备增氧机。放种前要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池中病原体和野杂鱼,减少鱼病发生机率。网箱养殖时,要求水面相对开阔、向阳,有一定风浪,水深5米以上,透明度1米左右,全年22℃以上的水温有3个月~5个月。稻田养殖时,宜选择水源充、能排能灌、天干不旱、洪水不淹、水质良好无污染的田块,面积1亩左右即可。
(2)养殖方式;
大口鲶的养方式主要有池塘主养、套养、网箱养殖几种。池塘主养时,每亩放种1000尾~1500尾,规格为每尾8厘米~12厘米,饲养140天~150天,当年可养成平均尾重500克以上的商品鱼。在小型野杂鱼较多的池塘,也可以适当套养一些大口鲶鱼种,可减少主养鱼争食对象和抑制鱼病发生,又可增产增收。网箱养殖成鱼时,每平方米可放养尾重25克左右的大口鲶鱼种120尾~150尾。要求放养的鱼种优良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2)调节水质;
池塘养殖时,每隔3天~5天要换水一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4~1/3,如池塘长期有微流水进入,可适当增加放养量。网箱养殖时,要经常刷箱洗箱,保证箱内外水体充分交换。3、大口鲶疾病防治技术
3.1、大口鲶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
3.10、大口鲶爆发性出血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1)病因: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荧光假单胞菌)。
(2)症状:头部明显充血、眼球突出,眼眶、鳍及鳍基出血,鳍条末端腐烂,体表充血发红,肠道充血。诊断大口鲶爆发性出血病
(3)流行情况:传染源是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当捕捞、运输、放养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时,病原菌便侵入。大、小鱼种在6~7月均易患此病。
(4)治疗措施:
①投喂“出血平”或“渔夫宝”加“肝胃乐”。同时泼洒“精博溴氯海因”或“鱼菌净”、“消毒王”、“百毒清”。
②全池泼洒漂白粉1.0克/立方米,同时用磺胺噻唑拌饲料投喂,第1天每500克鱼用药5克,以后减半,连喂6天;也可用呋喃西林20克做成药饵连喂6天。
3.11、腐皮病
(1)病原:斑点气单胞菌。
(2)流行情况:此病危害成鲶,鱼体受伤后易感染此病。流行于4~5月。
(3)症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部分皮肤变白,鱼体两侧出现红斑溃疡。
(4)防治方法:
①全池泼洒氯海因,用量0.3克/立方米,连泼2~3次;
②5~10克/立方米呋喃唑酮浸洗病鱼15~30min;
③光合细菌全池泼洒10克/立方米,连泼2天;
④全池泼洒呋喃唑酮0.3克/立方米,连泼2~3次。
3.12、大口鲶赤皮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1)病因:由细菌引起的疾病(2)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鳍条受到破坏而缺损。
(3)诊断:大口鲇赤皮病,荧光假单胞菌侵入引发的疾病
(4)治疗措施:用1毫克/升漂白粉或0.3毫克/升强氯精全池泼洒。
3.13、口鲶白头白嘴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1)病因: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2)症状:病鱼吻端至眼球一段皮肤发白,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口周围皮肤溃烂,有絮状物黏附,有时各鳍条末端发白。
(3)诊断:大口鲇白头白嘴病,黏球菌属侵入鱼体引发的疾病
(4)治疗措施:以0.3毫克/升强氯精全池泼洒。
3.14、大口鲶的病害防治-白皮病
(1)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柱状屈挠杆菌)。
(2)病症:该病发生在集约化培育的鱼种上。患病的大口鲶鱼种首先是尾鳍发白,继而扩展至整个尾柄和体后半部发白,尾鳍腐烂。病鱼在水面缓慢游动。时而头部朝下,尾部朝上挣扎,最后死亡。在鱼种高密度状况下,该病若不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传染扩散很快,从而引起大量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南方大口鲶的鱼苗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当鱼体受伤或寄生虫寄生时,病原菌侵入,便暴发流行。
(4)防治:
①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或“鱼用博灭”全池泼洒消毒;
②同时投喂“强克99”、“鱼皆乐”或“强克33”,可据病情连服3-5天。
3.15、大口鲶的病害防治-肠炎病
(1)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症:病鲶体色变浅,食欲明显减退,肛门不红肿,鱼腹不肿胀,剖开鱼腹,轻者食道、前肠充血发炎,严重时全部肠管呈浅红色,肠粘膜往往溃烂脱落,肠内含血黄色粘液,但胃、肠内均无食物。此病危害成鲶,发病时间4-6月,可与烂鳃病形成并发症。
(3)流行情况:流行情况此病危害成鲶和大鱼种,一般是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发病时期为4—6月,可与烂鳃病并发。
(4)防治:
①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消毒,连用2天;
②同时投喂“鱼必康”或“鱼疾宁2型”,连用3天。
③每公斤饲料中拌人痢特灵8—10片或庆大霉素针剂2支,每天早晚各喂1次,连喂3小
④每100kg饲料中加上霉素饲料粉20~100克,连喂5~7天
⑤每25kg饲料中加病毒灵10克,连喂4—5天。
⑥全池泼洒高效消毒灵0.6克/立方米或强氯精0.3克/立方米;
⑦坚持不投喂霉烂变质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05%—0.1%的鲜蒜汁,也可定期泼洒生石灰浆等进行预防;
3.16、大口鲶的病害防治-溃疡病
(1)病因:由细菌感染引起。
(2)病症:病鱼吻端发白,严重者口腔内肿胀发白,嘴不能张闭,胡须断掉或发白,鱼体两侧出现红斑。危害成鲶,可致鱼死亡,发病时间为4月。
(3)防治:
①用“鱼用博灭”或“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可视病情连用2天,每天一次;
②同时投喂“强克99”或“鱼能生”等内服药,连服3-5天。
3.17、大口鲶的病害防治-烂鳃病
(1)病原:柱状屈挠杆菌
(2)症状: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颜色变淡,严重时鳃丝未端腐烂缺刻,鳃上的粘液增多,呼吸困难而致死。
病鱼体色发黑,食欲减退,鳃丝颜色变淡,鳃丝边缘附有淤泥或饲料粉末,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缺损。此病危害成鲶,可引起死亡,流行于4-6月。
(3)流行情况:流行情况在春季该病流行以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细菌污染的水及塘泥。该病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放养密度越大,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此病主要危害成鲶,可引起大批死亡,流行于4~8月。
(4)防治:
①用“鱼菌清系列消毒剂”全池泼洒;
②同时投喂“农福3型”、“鱼疾宁2型”、“强克99”或“鱼能生”,可根据病情连续用药2-5天。
③每100kg鱼用呋喃唑酮2克拌饲投喂,连喂3天
④全池泼洒高效消毒灵,用量为0.6~0.8克/立方米;
⑤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和水净剂混合物,用量为第1次光合细菌10克/立方米、水净剂5克/立方米,以后每10—15天泼洒1次,用量视病情逐减。
⑥每公斤饲料添加20克鱼血散投喂,连喂3天
⑦漂白粉(含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0克/立方米浓度;3.18、大口鲶白尾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白皮假单胞菌或柱状曲挠杆菌。
(2)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时尾鳍腐烂残缺不齐,该病主要危害体长3~5厘米的苗种,发病时间为4-7月。(3)防治
①全池遍洒痢特灵和畜用红霉素合剂。用量为痢特灵0.4×0.000001、红霉素0.4×0.000001,分别溶解后全池泼洒,隔天再泼一次。
②用4%食盐水加少许醋浸洗病鱼。
3.19、大口鲶水霉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菌。
(2)症状:被感染后的鱼,其体表的任何部位均可长出小丛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病鱼游动失常,消瘦死亡。全年均可发生该病。
(3)防治:用2%一4%食盐浸溶病鱼15~30分钟或用3×0.000001治霉灵全池泼洒
3.2、大口鲶的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3.21、大口鲶的病害防治-粘孢子虫病
(1)病因:由粘孢子虫寄生引起。
(2)病症:病鲶体表上颁着许多白色小点状孢囊,显微镜检测可发现粘孢子虫的孢子。此病严重影响大口鲶生长,流行于5-6月。
(3)防治:0.3-0.4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视情况泼洒2-3次。
3.22、大口鲶的病害防治-中华鳋和锚头鳋病
(1)病因:由中华鳋和锚头鳋寄生引起。
(2)病症:这两种寄生虫病都发生在池养的大口鲶亲本上,其症状是鲶鱼在水面游动不安,不时竖起尾鳍。病鱼身体与鳃部寄生有中华鳋和锚头鳋。虫体专取鱼体营养,造成寄生部位红肿发炎,影响鱼体摄食生长。
(3)防治:
①用“鱼虫净2号”全池泼洒,连用两次(间隔24小时);
②用“毒虫1号”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天(间隔24小时);
③同时投喂“强克33”或“强克99”,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
3.23、大口鲶绦虫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鲶华丽绦虫。
(2)症状
病鱼体色稍黑,游动缓慢,胃、肠内无食物,肠内有较多淡黄色粘液,剖开腹腔肉眼可见绦虫寄生在肠内。危害10~54日龄鲶鱼苗时,感染率为60%,未发现引起大量死亡的情况。成鲶虫体主要寄生于肠中,堵塞肠道,严重影响成鲶生长,发病时间为每年4月。
(3)防治
①每千克饵料添加40~500克鱼虾壮元另加3~4克恩诺沙星。3~5天为1疗程,投喂前停食1天。
②每50千克饵料加20克丙硫咪唑,投喂3天。3.24、大口鲶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
小瓜虫病是危害鲶鱼最严重的疾病。如果环境条件适于该病,几天内可引起鱼大量死亡。多子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大小的白色小点状囊泡,肉眼可见,大量寄生于鳃时,鳃丝颜色变淡,粘液增多。该病危害苗种和成鱼严重。水温20~25℃时适宜多子小瓜虫生长和繁殖,流行季节4~6月。
(3)防治
①用20×0.000001福尔马林与3×0.000001呋喃唑酮合剂全池拨洒,每隔5天泼1次,效果较好。②用3×0.000001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3~4日用一次,连用三次。
3.25、大口鲶斜管虫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斜管虫。
(2)症状
主要寄生在鲶鱼的鳃丝上,严重感染时鳃粘液增多,鳃丝末端发白、腐烂,鳃组织肿胀、贫血。该病主要危害苗种,可致鱼死亡。流行于4~5月。
(3)防治
同车轮虫病。
3.26、大口鲶车轮虫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车轮虫。
(2)症状
车轮虫寄生于鲶鱼鳃丝或体表。寄生于体表的车轮虫,严重时可见病鱼嘴部、鳍等处有一层白翳;寄生于鳃丝则引起病鱼鳃丝颜色变淡,粘液增多,镜检可发现大量车轮虫。该病主要危害体长5厘米以下的苗种,可造成死亡,流行于每年4~5月。
(3)防治
①全池泼洒0.2×0.000001二氯异氰尿酸钠。
②全池泼洒苦栋子煎液,用量为5×0.000001,使用前煮沸2小时。
3.3、大口鲶的病害防治-大口鲶营养综合症
(1)病因:因代谢障碍引起。
(2)病症:病鱼肝脏发白或发黄,萎缩,胆囊变大,胆汁变黑,胰脏颜色变浅,危害成鲶,发病时间为4月。
(3)防治:勿长期使用单一一种饲料,应用一种饲料一段时间后改用另一种饲料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