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属于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鱼、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一、鳗鱼概述
鳗鱼为鳗鲡科动物鳗鱼的肉或全体。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闽江、珠江流域、海南岛及江河湖泊中。
鳗鱼在全世界有18种,其中台湾有日本鳗、鲈鳗、西里伯斯鳗和短鳍鳗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鳗最多,其它三种都甚少见。它们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几千万年,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只不过是最近的几十年。譬如1991年才发现它的真正产卵场,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在台湾河川中由于鳗鱼数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鱼。
二、鳗鱼的形态
鳗鱼的仔鱼体长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0.1克,但它的头狭小,身体高、薄又透明像片叶子一般,所以称为柳叶鱼。它的体液几乎和海水一样,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随着洋流作长距离的漂送。从产卵场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湾的海边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达岸边前一个月才开始变态为身体细长透明的鳗线,又称为玻璃鱼。所以在每年12-1月间渔民们会忙着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网来捕捞正要溯河的鳗线来卖给养殖户。养殖户在买回去放养后才慢慢有色泽出现,变成黄色的幼鳗和银色的成鳗。在自然条件下,可捕到的鳗鱼的最大个体为45厘米,体重1600克。
三、鳗鱼的生活习性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据推测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池养的鳗鲡在盛夏时摄食强度降低。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减慢;10℃以下停止摄食。冬季潜入泥中,进行冬眠。鳗鲡能用皮肤呼吸,有时离开水,只要皮肤保持潮湿,就不会死亡。
四、鳗鱼的繁殖方式
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来培育,这主要是因为鳗鱼有很特别的生活史,很难在人为环境下来模拟。日本鳗在淡水的河川里长大为成鳗,到了夏天就开始降海洄游,也就是由河川游到海洋去产卵,和鳟鱼、鲑鱼由海洋中游回河川去产卵的溯河洄游正好相反。它的产卵场远在几千公里以外介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纳群岛中间的深海。科学家发现这个产卵场主要是因为在这里采获很多它刚孵化的仔鱼。
鳗鱼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环境中成长。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趋旋光性强,喜流水,好暖。成鳗生长快,外表圆碌碌,似圆椎形,色泽乌黑而令身,近年较多人工养殖,肉质爽脆。此鱼一年四季皆常见,但以夏冬两季最为肥美可口。鳗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少刺多肉,并具有清凉解暑、滋补强身的作用。
鳗鱼养殖技术:
鳗鱼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故享有“水中人参”,长期以来我国成鳗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东台市温泉养鳗场率先在长江以北露天养殖成鳗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该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
该场地处里下河地区,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交通和电力方便。池塘面积156亩,单个塘口面积8~12亩,计16个塘口,每个塘口均能单独进排水,并配备有1~2台增氧机和2~3个固定食台。
2、主要技术措施
2.1 池塘的整修与消毒
春节后对池塘进行整修,干塘曝晒,4月中旬每亩用35公斤生石灰和水泼洒全池(包括塘边)消毒,5月上旬进水15~20厘米,每亩用20斤茶籽饼进行清塘、清杂、增肥。
2.2 鱼种放养
为延长鳗鱼最适生长期,鳗苗前期一直在配有锅炉,温度为28℃的大棚恒温室内养殖,6月初水温恒定在24℃以上放入土池,放养规格为60~100尾/公斤,放苗时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分规格分塘,每亩放养量1800尾左右。
2.3 日常管理
2.3.1 水质管理
做好水质调控工作是鳗鱼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勤换水,每月加换水2~3次,每次15厘米,特别是在养殖后期需勤换水,并加大换水量。二是勤开增氧,塘口配备水车式增氧机,视天气情况调节增氧时间,在养殖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每天增氧时间不低于8小时,提高溶氧来改善池塘水环境。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在养殖后期由于塘存量大,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易变坏,我们每月用1~2次EM菌原露500克/亩,另外适当使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
2.3.2 饲料投喂
根据鳗鱼的不同生长期调节饲料的配方,饲料蛋白不低于45%,脂肪含量低于8%,视水温、天气和吃食情况/日天,饲料量占鱼体量的2~3%。每7~10天调整一次投饲量,日投饲次数为2次,投喂前用饲料搅拌机搅拌并加适量的豆油,饲料都投在固定的食台上,以减少饲料失散,便于观察鳗鱼吃食动态。
2.3.3 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每隔15天杀菌、杀虫一次,同时定时使用生物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此外每月使用2次大黄、黄莲、大蒜等中草药粉碎与饲料拌和投喂,这样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近几年来该场采取上市措施后成活率均在90%以上。
3、轮捕轮放及越冬管理
轮捕轮放是鳗鱼养殖的增产技术,主要在于符合鳗的生长规律。鳗鱼生长至7月份鳗鱼有50%达到规格鳗(0.4斤/尾),符合出口要求,每隔1个月捕一次,轮捕前停食1~2天。
越冬管理是我地区成鳗养殖的瓶颈。该场通过秋季育肥和加大水位保证了鳗鱼顺利越冬。10月份以后随着水温逐步下降,在保证吃食的同时,在饲料中加大脂肪含量,直到水温降至10℃停食停喂。在越冬期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水表结冰时及时破冰,以防冻上,确保成活率。
出口规格鳗鱼养殖技术:
一、养殖池塘条件
1、池塘呈长方形,面积为6~12亩,池深1.4~1.7米。
2、亩安装增氧机功率0.5千瓦,每口池边对角安装2只水车式增氧机,池中部安装1~4只叶轮式增氧机,并配齐电力设施。
二、投苗前期准备
1、苗种准备:投苗前2个月与南通徐龙标粗苗场签定日本鳗黑仔代培合约,并派专人前去负责监督整个标苗过程。发货苗种要求规格为30~50尾/斤,80尾/斤以上苗不得超过2%,畸形率小于1‰,不能检测出呋喃类代谢物、孔雀石绿。
2、饲料准备:与鳗鱼饲料厂签订订货合同,要求饲料场出具近期呋喃类代谢物检测合格报告、质量安全报告及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证书。
3、商品渔药准备:商品渔药全部向武汉农大科洋生物工程公司采购,并经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合格后备案存档,中途不得使用未备案的商品渔药。
4、池塘水一次性加满,并以蛛虫煞星杀死水中的浮游动物及小杂鱼、鱼卵,3~5天后池水呈黄绿色。
三、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饲料加水拌成面团状投喂,干粉与水的比例为小鳗时1:1.2,以后至大鳗逐渐减少至1:1,投喂分早、晚两次投喂,投喂量主要根据摄食速度、力度及水质、天气变化每日看食调整。
2、水质调节:水质调控以生石灰、杀虫药为主。下雨后、加水后一般以生石灰调节水质,一发现水中浮游动物破坏水质,即用杀虫剂杀死,以调节水质。每亩池塘根据投放时间及鳗鱼起捕时间亩投放鳙鱼夏花150~1000尾,黄颡鱼苗200~1000尾,可以用来净化水质,降低池水有机质含量。
3、病害防治:日本鳗适应性较强,病害不很突出,出口鳗养殖的一般病害是以防为主,即通过水质调控为主的综合防治手段。但也会出现以下病害:①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小瓜虫的幼体或成体,发病鱼体体表有白点、病鱼少摄食或不摄食,治疗方法为生姜汁30ppm,辣椒3ppm。隔天一次连续下3~4次。②水霉病:病原体为水霉菌丝,一般鱼体外表有擦破并在水温较低时发生,治疗方法为100ppm食盐、3ppnm小苏打,隔天一次,连续下2~3次。
4、分池养殖:小鳗鱼在同一池养殖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因吃不到食或由于专吃浮游动物致使大小两极分化的现象,故养鳗池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分池,分池一般有大中分小、小中分大,或分大中小三种分池形式。分池后小的应提高饵料档次,大的应加强养殖管理,尽量早出售,降低全场鳗鱼养殖出售平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