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石
尼山石为呈蓝灰、土黄、姜黄色的泥质石灰岩,因产于曲阜城 东南约30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文德林而行名。其原有的具体产地在尼山孔庙北的砚台沟,惟此地的砚石已极不易得。用访石制成的砚台称“尼山石砚”或 “尼山砚”。据《清一统志》记载:“尼山石砚,出曲阜县尼山,文理精腻,亦称雅品。”又据清乾隆年间候船订的《曲阜县志》记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 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近无用者。”
《清·一统志》也记载:“尼山石砚出曲阜尼山,文理精腻,足称佳品。”尼山石早年被当做制砚良材,也有人制作茶具、酒具、文具等,虽倍受青睐,但因产出少,故鲜为人知,况传世不多,历史上曾一度绝产绝传,乾隆年以后不再采制,使这一名石被埋没多年。尼山石的再次发现是本世纪八十年代末,沂蒙山区费县城南的天井汪村发现了类似之石,用来制砚,并以产地的谐音命为“天景石”沿用至今。不久邻县平邑县境内也发现了同一石种,并沿用了传统的“尼山石”之名。改革开放以后的奇石热给了该石种新的生命力。尼 山石不再单独用来制砚或其他用品,而做为供观赏用的画面石立于中华奇石的百花园中,并受到了赏石界朋友们的重视和赞赏,在中华奇石画面石中占领非常重要的 一席之地,使这一古老奇石再现青春。尤其是随着赏石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这种磨制石不再受歧视,在洛阳、兰州、北京、曲阜等地的全国奇石大展中,这一石 种也有过一等奖的殊荣。尼山石生于石灰岩夹层中,履沉积岩类之泥灰岩,略有变质,硬度3左右,微粒结构,质地细腻,其开采需凿山挖洞,取之易,再经打磨、抛光等加工工艺方能显出图案,而且事先不知其图案如何,故一方上品,实在难得。尼 山石以色彩丰富而著称,其画面的组成色彩主要有以下几种:柔和的日本黄(古绢赫黄)和天蓝色为底色,绛红、青灰为基色,再夹以墨黑、红等色彩点辍。这些由 锰、铁等氧化物形成的物质沿枝状、层状石肌浸入石内,沉积而形成或工笔、或写意、或板画、或油画的效果,打磨、抛光以后,石上便能清晰地显现出一幅幅逼真 的天然画面。上面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植物、人物、飞禽走兽、山居村舍都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呼之欲出,使人遐想联翩,拍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