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实蝇属雙翅目( Diptera)、实蝇科( Coquillett)害虫。别名黄瓜实蝇、瓜小实蝇、瓜大实蝇、“针蜂”、瓜蛆。
瓜实蝇寄主植物范围极广,主要有西葫芦、丝瓜、苦瓜、黄瓜、西葫芦、瓜叶栝楼、冬瓜、葫芦、油瓜、冬瓜、甜瓜、西瓜、番木瓜、佛手瓜、西番莲、番茄、树番茄、辣椒、茄子、菜豆、长豇豆、金甲豆、木豆;榅桲、柚、葡萄柚、甜橙、酸橙、桔、柠檬、菠萝蜜、蒲桃、洋蒲桃、桃、芒果、无花果、杏、苹果、牛心番荔枝、刺果番荔枝、番石榴、草莓番石榴、草莓、海棠果、枇杷、胡桃、人面子、黄皮、咖啡、黄葵、刺葵、龙珠果等约125余种栽培果蔬和野生植物。以卵和幼虫随寄主运转传播。成虫具有一定飞行扩散能力,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台湾和香港等地广泛传播和危害。
危害症状:
成虫产卵管刺入幼瓜表皮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蛀食,受害的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造成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
发生规律:
在广州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杂草、蕉树越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以5~6月危害重。成虫白天活动,夏天中午高温烈日时,静伏于瓜棚或叶背,对糖、酒、醋及芳香物质有趋性。雌虫产卵于嫩瓜内,每次产几粒至10余粒,每雌可产数十粒至百余粒,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取食,将瓜蛀食成蜂窝状,以致腐烂、脱落。老熟幼虫在瓜落前或瓜落后弹跳落地,钻入表土层化蛹。
防治策略:
对瓜实蝇的防治,应根据其发生为害特点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压制成虫产卵、保护瓜果免受其害为重点。
1、清洁田园加强检查,田间及时摘除及收集落地烂瓜集中处理(喷药或深埋),有助减少虫源,减轻危害。2、套袋护瓜在常发严重为害地区或名贵瓜果品种,可采用套袋护瓜办法(瓜果刚谢花、花瓣萎缩时进行)以防成虫产卵为害。
3、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具趋化性,喜食甜质花蜜的习性,用香蕉皮或菠萝皮、南瓜或甘薯等物与90%敌百虫晶体、香精油按400.51比例调成糊状毒饵,直接涂于瓜棚竹篱上或盛挂容器内诱杀成虫(20个点/667平方,25克/点)。除利用成虫趋化性用毒饵诱杀外,还可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成虫(也有人把它归入生物防治)。所谓性引诱剂,是利用虫体的性激素或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在瓜棚内均匀布点诱集虫子,配合一定的农药毒杀之,其诱杀效果比单纯化学农药制成毒饵诱杀效果更好。
4、喷药杀虫在成虫盛发期,采用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5、各种瓜类在结幼瓜时,特别是规模种植,宜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开展灯光诱杀,零星菜园可用敌敌畏糖醋液诱杀成虫,能有效减少虫源,效果良好;被瓜实蝇蛀食和造成腐烂的瓜,应进行消毒后集中深埋。



瓜实蝇信息素诱杀技术:
昆虫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在自然界中,瓜实蝇通过嗅觉对某种化合物(诱蝇剂)有特殊的趋性,因此将这些化合物加在诱捕器上,并缓释至田间,引诱瓜实蝇成虫至诱捕器,并杀死这些成虫,从而减少田间虫口密度,以利于防治。

产品特点:
- 实蝇诱捕器独特的专利设计--螺旋形弯道诱虫进口,更符合诱蝇剂的空气流通原理和害虫飞行轨迹。
- 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持效期长,一次投放长期诱捕,节约人工成本。
- 诱蝇剂质量稳定,纯度高,诱捕速度快,及时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减少危害。
- 果实蝇诱蝇剂是高挥发性气味、极度敏感、不直接接触植物、对环境、人类、野生动物、自然天敌完全无害,无抗药性问题。
使用技术:
- 定时检查诱捕虫数。
- 实蝇诱捕器每亩3-5个,每瓶药水可滴两个诱捕器,有效期2-3个月。
- 瓶子装1/3死虫时,需倒掉掩埋。
- 诱捕器所放的位置、高度会影响诱捕效果。
- 信息素引诱的是成虫, 所以诱捕应在低密度时开始。
- 大面积使用效果更显著。在田间使用时,诱捕器按“外围密,中间少”的原则安放。
- 诱捕器可以重复使用。

保存方法:
- 信息素产品易挥发,需要存放在室内较低(25℃左右)温度的环境中储藏。
- 保存处应远离高温环境,诱芯应避免曝晒。
- 使用时才打开密封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