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的来源:
说法一:剪彩起源于西欧。
在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说法二:剪彩起源于美国。
1912年,在美国的一个乡间小镇上,有家商店的商主慧眼独具,从一次偶然发生的事故中得到启迪,以它为模式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商家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庆贺仪式——剪彩仪式。
当时,这家商店即将开业,店主为了阻止闻讯之后蜂拥而至的顾客在正式营业前耐不住性子,争先恐后地闯入店内,将用以优惠顾客的便宜货争购一空,而使守时而来的人们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便随便找来一条布带子拴在门框上。谁曾料到这项临时性的措施竟然更加激发起了挤在店门之外的人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想早一点进入店内,对行将出售的商品先睹为快。
事也凑巧,正当店门之外的人们的好奇心上升到极点,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的时候,店主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狗突然从店里跑了出来,那条“不谙世事”的可爱的小狗若无其事地将拴在店门上的布带子碰落在地。店外不明真相的人们误以为这是该店为了开张志喜所搞的“新把戏”,于是立即一拥而入,大肆抢购。让店主转怒为喜的是,他的这家小店在开业之日的生意居然红火得令人难以设想。
向来有些迷信的他便追根溯源地对此进行了一番“反思”,最后他认定,自己的好运气全是由那条被小女儿的小狗碰落在地的布带子所带来的。因此,此后在他旗下的几家“连锁店”陆续开业时,他便将错就错地如法加以炮制。久而久之,他的小女儿和小狗无意之中的“发明创造”,经过他和后人不断地“提炼升华”,逐渐成为一整套的仪式。它先是在全美,后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开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它自己也被人们赋与了一个极其响亮的鼎鼎大名——剪彩。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商务剪彩仪式上,你需要什么用品?剪彩仪式上所需使用某些特殊用具,如红色缎带、新剪刀、白色薄纱手套、托盘以及红色地毯,请仪式的主办方仔细地进行选择与准备。
红色缎带,亦即剪彩仪式之中的“彩”。作为主角,它自然是万众瞩目之处。按照传统作法,它应当由一整匹未曾使用过的红色绸缎,在中间结成数朵花团而成。目前,有些单位为了励行节约,而代之以长度为两米左右的细窄的红色缎带,或者以红布条、红线绳、红纸条作为其变通,也是可行的。一般来说,红色缎带上所结的花团,不仅要生动、硕大、醒目,而且其具体数目往往还同现场剪彩者的人数直接相关。循例,红色缎带上所结的花团的具体数目有两类模式可依。其一,是花团的数目较场剪彩者的人数多上一个。其二,是花团的数目较现场剪彩者的人数少上一个。前者可使每位剪彩者总是处于两朵花团之间,尤显正式。后者则不同常规,亦有新意。
新剪刀,是专供剪彩者在剪彩仪式上正式剪彩时所使用的。它必须是每位现场剪彩人手一把,而且必须崭新、锋利而顺手。事先,一定要逐把检查一下将被用以剪彩的剪刀是否已经开刃,好不好用。务必要确保剪彩者在以之正式剪彩时,可以“手起刀落”,一举成功,而切勿一再补刀。在剪彩仪式结束后,主办方可将每位剪彩者所使用的剪刀经过包装之后,送给对方以资纪念。
白色薄纱手套,是专为剪彩者所准备的。在正式的剪彩仪式上,剪彩者剪彩时最好每人戴上一副白色薄纱手套,以示郑重其事。在准备白色薄纱手套时,除了要确保其数量充足之外,还须使之大小适度、崭新平整、洁白无暇。有时,亦可不准备白色薄纱手套。
托盘,在剪彩仪式上是托在礼仪小姐手中,用作盛放红色缎带、剪刀、白色薄纱手套的。在剪彩仪式上所使用的托盘,最好是崭新的、洁净的。它通常首选银色的不锈钢制品。为了显示正规,可在使用时上铺红色绒布或绸布。就其数量而论,在剪彩时,可以一只托盘依次向各位剪彩者提供剪刀与手套,并同时盛放红色缎带;也可以为每一位剪彩者配置一只专为其服务的托盘,同时使红色缎带专由一只托盘盛放。后一种方法显得更加正式一些。
红色地毯,主要用于铺设在剪彩者正式剪彩时的站立之处。其长度可视剪彩人数的多寡而定,其宽度则不应在一米以下。在剪彩现场铺设红色地毯,主要是为了提升其档次,并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有时,亦可不予铺设。
专业舞台背景、桁架搭建;拱门帐篷、台桌座椅、花篮花牌、横幅条幅、礼发礼炮、威风锣鼓、舞龙舞狮、等一系列礼仪用品租赁;礼仪庆典活动策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