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油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食用植物油。棕榈种植成本低,棕榈油价格低,因此在世界食用油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我国人口众多,对于植物油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植物油需求将保持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总需求量达2 800万t。
(一)油脂精炼工艺
油脂精炼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杂质,达到成品食用油的标准。工艺主要流程为:毛油—脱胶—中和—脱色—脱臭—分提。加水水化脱胶,加碱中和或蒸气蒸馏脱酸,加吸附剂活性白土或活性炭脱色,高温负压脱臭同时脱除产生油烟的低沸点挥发物。
一、毛油过滤
收购回来的毛油需经过过滤,滤去悬浮颗粒杂质以及其他杂质才能进行下面的生产。
二、脱胶
胶质即磷脂、糖、蛋白质混合物、微量金属及其他杂质。脱胶即是对这些杂质的去除工艺,原料油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原料油脂中胶质是影响油脂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杂质使油脂与催化剂不相接触,从而降低了裂解速度,不脱胶就直接中和会因乳化而难以操作和增加油损,胶质也是油脂翻泡的原因,对产品的稳定性和色泽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和
中和脱酸是对产品质量和价格有很大影响的一道工序,如果中和工序有问题,会给脱色以后的各工序带来困难,并使产品质量和收率降低。中和通常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和化学方法,原则上物理精炼法即气提蒸馏脱酸方法应作为油脂精炼的首选工艺,化学中和方法即用氢氧化钠中和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脱酸会产生皂脚和废水。但选择物理精炼法还是化学精炼法, 主要取决于毛油的质量。鉴于现实中的诸多问题, 目前的油脂加工厂还常常配备两套装置, 化学精炼法仍然不可缺少。在油中加入烧碱或纯碱, 以中和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操作。因为烧碱不仅能与脂肪酸起作用形成皂脚, 而且也会和中性油起反应,游离脂肪酸含量的一倍左右采用间歇碱炼使用纯碱能减少炼耗, 但是其反应的性能较弱, 因此它不能除去一些只有对烧碱才能起作用的那些杂质, 如色素, 蛋白质、叶绿素和重金属等。皂脚的分离一般可用离心法。
四、脱色
脱色是油脂精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序之一,它除了脱除油中色素外,还能起到降低磷脂含量、过氧化值、含皂量以及金属离子含量的作用,从而改善油品色泽、风味和提高氧化稳定性,为油脂的进一步精制氢化、脱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油脂脱色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活性白土吸附脱色法,即利用白土这种具有较强选择性吸附作用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脱除溶于油中的色素或以胶态粒子分散于油中的色素以及其他杂质。
原料油—计量—预混合—加热—脱色—过滤—初精油—安全过滤—脱色油
油脂经计量后预热至80~90℃,全部油脂与活性白土预混合,然后送至脱色塔进行脱色。油脂与活性白土混合都在常压下进行的,全部预混合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油脂由于受加热引起的氧化,从而确保油品的质量。脱色后油脂与废白土的分离是采用过滤的方法,国内在油脂连续脱色时常采用立式叶片过滤机和板框过滤机两种形式进行过滤。立式叶片过滤机过滤时,被分离的介质在整个过程中是全封闭的。过滤结束后,采用干蒸汽吹干滤饼中的油脂,这样可降低滤饼中的残油量、减少油脂氧化。
在经过上述初过滤所得脱色清油中,由于过滤设备或操作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残留一定量的废白土,如果将其直接送至脱臭工段,一则会加速油脂的氧化,二则也会污染脱臭设备,对最终油脂产品质量不利。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初过滤的脱色清油一般要进行安全过滤,以确保最终油脂产品色泽和质量。
五、脱臭
在油脂脱臭工艺中, 除了完成脱臭的目的外, 目前更着重于力求实现在低温、短时间下的单元操作, 抑止反式脂肪酸的产生, 减少生育酚的损失, 降低聚合作用, 减少维生素(A、D、E) 分解。温度为230~250,真空残压为6~8毫米的公主。为了防止氧化,在进塔前先要经过除气、直接蒸汽是为了提高脱臭的效果。热能的回收可以通过冷油和热油的热交换来达到。
六、分提
分提是对棕搁油的特殊处理, 即把棕榈油降温至℃ 左右并保持一定时间,高熔点的成分便呈结晶析出, 经二次过滤就可将其“ 分提” 成三种不同熔点的产品, 这三种产品为棕榈硬脂熔点高于40℃ 、棕搁软脂熔点30℃左右和液体棕榈油熔点20℃ 以下。这三种产品的得率大致分别为20%、30%和50%, 其中液体棕搁油质量可达到高级烹调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