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经典黄河水车
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直径12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了体现先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水车文化。闲来翻阅报纸,得知兰州市有关部门决定拟在兰州南河一带重新建造20架水车,为兰州40公里黄河风情线再添一道新的人文景观。这无疑是一条令人为之振奋的消息。
说“重建”,是因为曾几何时,黄河两岸水车林立,景象壮观,这不仅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之中,而且从历史传说和档案文献记载当中均可得到印证。
我国水利灌溉的历史由来已久;水车的创造与发明,也为时不晚,溯自“西门业郡,爰治水门;郑白富平,穿山作井;灌溉之利,实济生民,至于近世龙骨可以吸川,螺纹可以转水,桔槔可以引流”(见《皋兰县续志》)。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毕岚发明了“翻车”,即后来的水车。传说,明嘉靖年间段续在兰州改制水车。段续,字绍先,兰州段家滩人,段曾之子,段坚之侄重孙,嘉靖二年进士,任云南道御史。据《皋兰县志》记载 “水利于皋兰,宜莫如黄河者,郡人段续,创为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亩,致有巧思,有力自办,无力官贷。遇旱则水落而半空悬,遇涝则水涨而车漂转。袖川上下,至五十余里,约干余顷地,皆可得自然之利”。《兰州古今注》也说,兰州滨黄河,明以前未能利用灌溉。嘉靖时,兰州人段续创为翻车,倒挽河流灌田,沿河农民皆仿效为之,水车一轮灌田多者二百亩,最少亦数十亩。车有大小,水势有缓急,故灌田亦有多寡,由是“河南北岸上下百余里,无不有水车。”清道光年间,兰州境内及毗邻地区黄河两岸,大、小水车数量相当可观。每隔三至五里,就有水车一架、二架,乃至三至五架不等,耸立河畔,引水灌田。据当时统计:(1)自兰州以西的小川峡至小西湖近百里的黄河南岸就有大小水车90余架。其中如“刘王家堡种瓜,并果园桃枣之类极多。”此处有水车3架,灌地约540余亩。土门墩“滨河,岸高平坦。”有大水车3架,灌地510余亩,小水车2架,灌地180余亩。马滩“园圃相连,树林丛郁”,有水车1架,灌地21O余亩。陈官营多种棉花、西瓜,有大小水车4架,灌地8lO多亩。(2)自镇远桥(今黄河铁桥)以东至骆驼滩有大小水车60余架。其中如明肃王府城外有水车1架,“架槽穿城穴,外通小渠,引河水入城,灌节署园。”园内“植花卉、竹木、麦禾,菇豆之属”。(3)自镇远桥以西至达家川、张家湾黄河北岸有水车40余架。其中如十里店“种西瓜、醉瓜,韭茄菜蔬之属”,有水车2架,灌地70余亩。(4)自镇远桥以东至盐场堡黄河北岸,“缘山栽枣数千株,旁河护以柳榆”,共有水车8架,灌地480余亩。(5)自盐场堡以东至白茨滩,共有水车15架,灌地约1 840余亩。(6)一条山南的一条城一带,共有水车3l架,灌地2000多亩(《续皋兰县志》)。由此可见,当年兰州附近的黄河两岸水车可谓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成为沿岸人民生产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是黄河水车发展的鼎盛时期。即使到1945 年,黄河两岸仍保留有大量的水车,当时永靖有水车53架,灌田9639亩;皋兰有水车176架,灌田29,700亩;靖远有24架,灌田10,800亩,景泰水车数不详,但灌田2300亩,据此推算其水车当在十数架左右。但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上游两岸所剩水车,已为数不多。
我们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雨量不足,因此在黄河上游两岸地区,利用水车进行农田灌溉,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水车与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这里,不妨从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水车档案中举出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
其一,景泰中泉乡龙湾之水车被洪水冲毁一案。龙湾地处黄河南岸的淤泥台地,早在清康熙二年,他们的先辈“富捐资,贫纳工,在此澄就淤泥地之东南属河水上流,破山取石,筑成长堤一百二十余丈,以堰河水之上涨奔冲,同时于长堤之间,建修马港,制架挑轮水车三辆,汲引河水灌溉。自此,淤地成为陌田,维承先辈颇费经营,后民赖以耕啜。”1945年当地共有居民百余户、300余口,其衣食全靠干余亩水车浇灌的田地。是年春,因黄河水未涨,水车停顿,未能灌水,庄稼全部枯死。到了夏初,“因天雨,河水陡涨,水势奔波,大浪翻卷,将二架水车冲毁,”“人尽望洋,束手无策”,及至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再遇“天降猛雨,山洪暴发,河水飞涨,立将黄河上流东南堰水石堤被水刷毁三十余丈,并将剩余水车一辆又被大浪翻卷冲去。”至此,3架水车全部被水冲毁,“老幼糊口无术,悉行待哺”。于是,龙湾乡民罗经、刘志高、尚有政等2 9人联名给甘肃省参议会递交《请愿书》,悬求“派员履地勘查,并恳拨发公帑,俾得完成堤车,以救民命,免成涸辙之鱼。”并附《水车筑堤工程器材费用计划表》一份,提出共需建筑费用lO,656万元。甘肃省政府于九月十二日咨复省参议会,“贵会咨转泰景县中泉乡民人罗经等呈请拨款修筑水车一案,经咨复并函请中国农民银行兰州分行贷款去后,兹准该行本年九月十日函复,已转饬该行靖远分理处派员实地调查,报凭核办。等由。除令泰景县政府洽办理外,应咨请查照为荷。”
其二,皋兰县新城乡青石关水车被水损坏一案。此地田亩多靠黄河水车浇灌,曾有水车2架。但1946年农历8月间,河水陡涨,水势汹涌,砂石填塞,将水车冲毁。秋禾全无收成,加之冬水不能灌溉,明年夏禾更无希望,乡民欲修水车,“无奈十室九空,饥寒难顾”。若不速修,田亩将无法灌溉,影响明年的收成,因而乡民十分焦急。为此,乡民代表颜远峰、张存德等lO人于11月2日联名呈请省参议会, “救困扶倾,关心民瘼”,“赈济拨款,建修水车”。并附《业务预算书》一份,提出共需各项经费737.3万元。11月22日,省政府咨复省参议会“皋兰县新城乡公民颜远峰等请愿为青石关被水冲坏水车两座,请转拨款建修一案,嘱核办见复。等由。查此案前据该民等迳呈前情到府,业经本府函准中国农民银行兰州分行贷款修理,并令皋兰县政府转饬,迅速依法迳洽办理在案,相应复请,查照为荷。”
毋庸置疑,黄河水车在水利灌溉史上曾经发挥过独特的作用,是黄河沿岸人民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力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水车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其经济功能逐渐式微。尽管如此,作为昔日农耕文明的缩影和历史沧桑的见证,它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古朴雄浑、博大精深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利用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画卷,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却日益凸现。
我们认为,今天重建黄河水车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想流逝的人生岁月,重现昔日兰州“水车之都”的风采,同时在于唤醒人们如何更好地保护至今尚在兰州、皋兰、白银、景泰等地咿呀转动却为数不多的黄河水车,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乃是我们关注水车的真正原因及本文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