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 云山访友 坑仔砚台 37x31x6cm yt706
端砚是肇庆市历史最为悠久的特色产品之一,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肇庆市端砚产业的进步和品种的增加、技术的提高,端砚业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作为日常用品,也面临着实用性极大地消失、砚石资源日渐枯竭、广大普通砚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依然不高等问题。时代的不同,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产的文化内涵因日渐远离人们生活而日具神秘感,同时,现实也经常毫不留情地在竞争中把它们淘汰出经济市场,使之成为文化历史。这样,凸显了端砚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亟待未雨绸缪,而转化为高档的、肇庆市标志式的文化产业,未尝不会是一条好的路子。目前肇庆市虽存在普通意义的端砚文化,却严重缺乏文化产业。
一、端砚由普通实物用品转化为高档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端砚实用价值在极大地消失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最大的实用价值就是研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极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毛笔、砚、墨、宣纸等进行书写。甚至使用文房四宝的集中人群——书画爱好者或书画家,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方便快捷的工业成品;而且可以说,即便少数书画家依然喜欢使用传统的文房四宝,砚台也是其中使用率较低的。一种产品(特别是日用品)失去实用价值时,发展下去的方向必然是向其它价值形式转化,不然就会走向消亡。端砚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得天独厚地拥有这种转化条件和能力。但是,虽然目前肇庆市端砚的卖点早已不可逆地越来越集中在其工艺、收藏价值上(这还是不足够的),但端砚的产业结构、砚界心理习惯取向、产品的工艺技术等,却未能充分适应这种价值形式转化的需要,甚至连心理的转化准备也欠缺。这很可能阻碍端砚事业的发展
优质坑石资源已日渐枯竭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端砚石料资源枯竭,已是多年前已凸显的问题。例如名声在外的老坑石,如今在本地市面也仙踪难觅。当然很多人认为端砚只是一个招牌,砚坑的发掘上大可另选、多选坑址——肇庆出产的,难道不就是端砚了吗?其实,端砚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早已使端砚石料的化学成分、品质、种类、具体矿址等名声在外,而且被众多学者、机构研究和发表。贸然将大量非典型的、品质差距较大的砚坑人为列为典型端砚坑,将可能损害端砚品牌,降低端砚品位,并出现鱼龙混杂现象。当然,新坑并非不存在成为新的典型端砚坑的可能,时代毕竟不断发展。但是,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经常具有新旧产品交替期漫长的特点,交替需要存在一个足够的缓冲期。以目前坑源储备看,新坑潜移默化为同意义的端砚坑时,新砚坑却可能也已差不多开发殆尽了。这也是不利于端砚业发展的。
行业经营亟待规范
如今,肇庆市毗邻砚洲的黄岗镇,端砚厂毗邻皆是,几乎全部是单一的家庭作坊,缺少能真正达到“端砚”这一国家级品牌的一两家龙头企业。砚民偷挖滥采砚石之事时有发生。一方面坑石资源日渐枯竭,社会却囤积着大量未能有效消化的砚品砚石,行业徘徊于劳动密集型形式,无序的自我竞争和缺乏名牌意识更使端砚价格远低于所含的劳动价值、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之和。亟需政府进行调控、引导。
端砚目前的文化外延之一——端雕,尚需打气
应该说,端雕已是端砚向产业文化化迈出的其中重要一步,它是植根于端砚才发育成长起来的。虽然端砚历来存在着雕刻工艺,但由于过去砚匠群体的“重石轻雕”心理及文化素质限制,一直没有近年般的受到砚界重视和得到蓬勃发展。因此从狭义上理解端雕,其实就是近年兴起的端砚雕刻艺术。相对于文化内涵深厚的端砚本身和国内其它地方的著名雕刻品牌,端雕的底气其实是相对不足的:其一是雕刻工艺的真正实力和规模并未能达到端砚和端雕目前已被推至的地位,这是十分危险的,名不副实的后果经常会是拖累其根产业的发展;其二是专业雕刻人才匮缺,未能吸引并形成雕刻行业,名家更是寥寥无几;其三是雕刻工艺未能充分与时代结合,品种风格尚嫌单一,需要融入时代色彩大胆创新尝试——换句话说,端雕必须逐步以“石”为主,走出以“砚”为主的框框;其四是缺乏忧患意识,后备专业力量的培育几乎处于随生随灭状态。
从业人员的生活未能达到相适应的质量与地位
端砚是文化日用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砚人的生活不可否认的一直在提高,从业群体也一直在缓慢扩大。但因为缺乏高档文化产业的大环境,导致其社会职业地位、个人收入、实现自肇庆价值的吸引力,乃至执业准入资格体系、形成研究学科的条件和力量都十分嬴弱,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由于失去文化层次的地位支持,使从业人员(并非指少数老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并未能达到与端砚品牌相适应的位置。很多人从事端砚业是本着靠山吃山和竞争少的本意,入行初衷往往就是想凭祖宗手艺但求三餐一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经营环境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其实,员工生活与行业发展永远是互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高,从业人员就缺乏安定感,失去奉献和敬业精神,行业难出人才,技术难于创新;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会引起社会关注和事业热潮,使之成为热点,行业和就业竞争就会使认证体系、技术研究、产品价格和销售等发生变化,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影响端砚事业。
二、端砚由普通实物用品转化为高档文化产业所存在的条件
悠久的历史赋予端砚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卓著的声誉,为端砚转化为高档文化产业提供了文化条件。世人闻端砚之名,多于知肇庆之谓,是一直以来的事实了。做事业最难的往往是闯出牌子并守住牌子,端砚以其不可竞争的历史经历,使肇庆人的祖宗不经意间已为它创下了不可动摇的招牌。其声誉之隆、文化内涵之厚,令中外文化界仰止,完全可以涵盖并融合在当今肇庆多种经济形式中。关键是如何利用它的声誉及文化内涵。
端砚石料的独特石质和资源稀少且不可再生,为端砚走向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形势条件
端砚石质纯净、玉肌腻理、呵气成墨,石眼、火捺、鱼脑冻、金银线等,这些都是其它砚石不可比拟的特性,是端砚成为天下名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形成“唯肇庆所产、唯肇庆能产”共识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条件使端砚在砚石品质上具备了难能可贵的独特竞争性。目前,端砚名声在外、区域垄断条件也早已形成,这本是市场经济行为中社会实体梦寐以求的利好条件。但目前必须认识并理解的问题是:端砚石的物质条件并非指石源丰富,而是它的独有性和稀缺性;端砚的独特性也不是要使砚石更快、更好的卖掉,而是要更快、更好地卖“独特性”这一品性。
另一方面,端砚石料不可再生、优质资源日渐枯竭,是不争的事实。招牌已闯开、技术在进步、人员也具备,却发现“下锅的米”快没了,“饭”也不太好吃了,怎么办?一是另找“米”,对于端砚石这种“米”,这是消极而耗时的,应将其作为辅助方法,这在上面已论述;二是在缺“米”基础上创造更好吃更赚钱的东西。名牌产品转型的最好捷径经常是利用母产品的名牌效应使新型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占领市场。端砚自身的名牌特性是其能顺利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内在条件,而肇庆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旅游经济环境特点,也是端砚产业转型的外部有利环境。
三. 端砚作为高档文化产业的形式的探讨
以笔者个人看来,端砚产业的转型,其形式主要集中在实物产品与文化产品两大块,亦即端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利用上。
端砚的主题产业形式应以无形的文化产业为主
端砚的品牌价值已无须赘述,如何利用品牌价值后面蕴藏的文化内涵,是肇庆人今天的任务。在初步形式上,开辟砚村风情、端雕体验、砚坑凭古、端溪文化……甚至可以借端砚之名营造与它关系甚微的例如探险、砚洲野趣、水上娱乐、湿地风光、羚羊峡等等诸如此类的项目,结合肇庆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逐步尝试。当然这还是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的例子,笔者专业非此、知闻有限、更非行家,相信有识之士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它文化产品形式,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化集束产业,使人感到,进入肇庆就是进入了一个端砚空间。无形文化产业的功效不但能便捷地扩张端砚产业领域,躲避实物端砚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资源和市场窘局,而且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将极大地延长端砚作为肇庆传统产业的生命。
实物产品应走名牌路线
市场营销学中的名牌策略,经常就是实行“少而精、稀而贵”路线。现在的肇庆端砚市场情况是砚台遍地皆是,质量良璓不齐、价格天上地下、砚人鱼龙混杂,还严重缺乏权威鉴定机制。这不但会造成市场慢性萎缩,还严重浪费着宝贵的端砚实物资源。其实,好东西往往“不用急着卖,你还得求肇庆卖”,才真正体现其名牌价值。端砚实物产品走“少而精、稀而贵”路线,严格限制生产数量,不但能保证和稳定行业利润和从业人员福利,防止低级产业、人员的泡沫性膨胀,还可相应延长优质石料可开采期。举一个例:老坑近30年来的开采总量是唐代至清代的开采总量的近100倍,如果摒弃一些社会、历史客观影响因素看,在端砚实用性锐减的今天,这数量是不是可以再应付100个唐代至清代的时间?虽有点极端,但不无启示。
/08/端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