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Q浅池式气浮为江苏一环环保设计研究院于一九九一年开始研究、试制,根据国外资料所载情况的介绍,在研究和调试中不断的探索,历时2年于九三年初研制成功其有效水深为400-500 mm,表面负荷最大可达12.28m3/m2?h,并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93236282.6),经对含油污水、化工染料污水、肉食品加工废水及生活污水等各类污水处理,其运行情况良好。
该处理装置原水和溶气水在气浮池池体外混合后进入中心进水管,通过旋转布水装置和稳流、整流装置进入气浮池体,处理后的出水通过旋转集水装置出水,浮渣通过撇渣装置排出设备,该撇渣装置为挖斗式;本装置1-6部分均附着于中心筒在驱动装置的动力下逆时针运行,而各装置的运行并不带动处理水的波动,这就是本装置的关键所在,即零速度。
零速度的原理是气浮池体内的水流不随布水、集水装置的转动而形成波动,因其旋转布水后的水流速度与旋转集水出流速度相同,而布水后的水体的流向与旋转的方向相反,随着旋转布水器的循环和稳流整流装置的作用,在池内产生了无数个互不干扰的分离区域,各分离反应区也随着循环周期(旋转速度)所产生的时间差相继出现和终了,从而达到零速度的目的。
本装置的有效水深为400-600mm,其池内各处理段展开布置图(如图4)图中f1+f2+f3+f4=M=气浮周长(近似值),与传统气浮相比,由于零速度的影响,水流是对中心筒作相对运动,故图4中h与图2中的H值有类似,而h值远远小于H值,f1为1/2M为浮渣的反应上升区,f2为1/6M为悬浮物低密区,在该区悬浮物还没有停止上升的运动,f3和f4为浮渣区,其中f3浮渣低密度区,f4为浮渣高密度区,撇渣装置设置在f4区段。h值取500mm,絮体的上升速度为6mm/s,絮体的上升只需84s,絮体和水流在纵向为零速度,即只有上升过程而无纵向运动,与传统气浮相比,因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其工作段只有相对图2的H4,即带气絮体上升区,其它工段在浅池气浮中虽有设置,但因设置在其它平面,而对其高度和絮体上升工作无影响,浅池气浮的停留时间在4-5min,故浅池气浮的时间和池深足够,而且有较大的余量。
浅池气浮的撇渣装置为一挖斗式的撇渣装置(如图5所示),该装置工作时撇渣装置不仅随中心筒绕池体中心线旋转,同时由驱动装置带动,回绕自身轴心线作自转运动,挖斗口连续地插入由同装置上的括渣板括聚的浮渣层中,在挖渣翼板向上转动时浮渣沿翼板内腔进入中空轴,并由中空轴输入至中心筒,经与中心筒连接的排渣管从池底排出。该装置把括、集、排连续工作于一体,所以在工作时避免了浮渣二次溶入水体的后顾之忧。当池型直径小、浮渣少时可采用单翼式撇渣装置,当池型直径大、浮较渣多时可采用双翼式(或三翼)撇渣装置,由于该撇渣装置特殊的结构和特殊的运行方式,故撇渣效果良好,而不对气浮的处理产生影响。
工程实例
1 上海某肉食品加工厂原采用生化法(SBR)对其生产污水进行处理,其SBR的物化处理只有普通的沉砂池进行预处理,通过该工艺处理的污水不够稳定,出水经常超标,且SBR的出水挟带悬浮物较多,经对现场考察和论证在SBR前增加浅池气浮处理装置,以改善其处理效果.
2 该处理装置已成功的应用于马鞍山中板轧钢含油废水的治理及太湖高含藻类净化给水等工程的处理。
结论
该新型浅池气浮由于采用了布水、旋转集水及新型撇渣装置等结构工艺方式,使固液分离的效率显著提高,充分发挥了池体单位容积的处理量;所以无论在设备处理效率和投资、经常运行费及占地面积等方面,远较传统气浮装置优越,尤其是在场地紧凑以及对水处理工程进行技术改造时,更有其适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