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的基调仍属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乃至生态学的范畴。虽然有不少建筑理论研究者出于种种目的与原因,愿意将建筑景观学的范畴无限制的扩展,将前述的各种地理学,生态学以及抽象哲学和更多的边缘学说(如记号学、言语学、未来开拓学等等)直接了当的导入这一领域。但是我对此持相当的怀疑态度。毫无疑问,不同学问间的异种交流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某种约定成俗的过滤与自律,则容易导致主体的丧失。或许有人说根本不需要什么主体,也许如此。然而这就又进入了探讨研究方法论的范畴……。但是我想我只能奉陪到此了。用一位日本评论家对此书的评介来结束上述有意无益的议论吧。
宫原信是这样说的:读
A. Borque的书,仿佛是被一个外国人引导着在自己的国家里做了一次奢侈的旅游。我不是从事建筑理论研究的,没有精力也没有过多的兴趣关注最新的建筑理论的发展。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希望中国的建筑理论界能够有批判的吸收欧美型过于注重文献的研究方法。打一个粗俗的比喻,如果一个有名建筑家打个喷嚏,欧美的建筑理论家们也会旁征左引无数文献而为此写一本书,而日本的研究者会动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手段测试这个喷嚏的成分,然后也会写一本厚厚的书。也许我们中国人可以找到一条更加明快的所谓新中间路线。但是看到像
A. Borque这样的研究纯理论的学者能够在优越的条件下专心进行研究,不得不为欧洲的文化底力和大众对文明文化宽容的理解而折服。在国外的建筑设计实践的领域,后现代一词似乎已经逐渐成为死语。因为作为对立面的纯粹国际式建筑实践活动已经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记得
Philip Johnson在
92年左右的美国建筑年会上做纪念演讲时说过,现在是任何一位年轻的建筑师都能够成为新星的时代。面对着这样一个充满着变革与多样性的时代,国内关于建筑理论的研究该如何作出负责任的回答来喻示中国建筑的未来呢?关于集合住宅集合住宅一词源于日语。在英语里与其有相近内涵的词是
Housing,直译成中文应该是居民住宅楼(公寓)或者居民集体住宅之类的词。但是在国外
,集合住宅(
Housing)一词的含义无论是它的社会意义还是它在建筑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已远远超出了中文里居民住宅楼等的内涵。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在的中文建筑用语里很难找到既成的能够贴切的表达上述意思的词语。因此,我想作者是经过反复斟酌后于无奈之下才采用此词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个问题,如果集合住宅一词的出现,能够象哲学,革命之类同样源于日语的舶来词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建筑文化,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 以上内容是行业相关标准的节选,内容与标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只是为了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具体项目办理细节及流程欢迎您来电咨询,
代理申报工程师项目
我们凭借相关人事局渠道,可以为广大个人提供最专业、最便捷的工程师职称代理申报。助理工程师申报一般15天左右出证。由于我们是批量代理申报,所以价格实惠,代理申报效率较高
联系方式公司地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417号先锋广场1033室联系人:田雨 (业务经理)手机号码:13770757514联系电话:025-66639027
QQ:45347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