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典藏版)》是第一版的修订重编版,充分吸收了当今世界各个学科和知识领域的最新成果,共32卷,全书包括约60000个条目,30000幅图,1000幅地图,总计约6000万字。是一部现代大型综合性的百科全书。该书采用国际大十六开纯牛皮精装,正文全彩印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重金打造999套,全球限量发行。可私家定制,图书封面冠名珍藏,附带收藏证书,个性签名。
前言
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两千年来曾经出版过四百多种大小类书。这些类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宝库,它们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历代科学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资料。这些书受到中国和世界学者的珍视。各种类书体例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书类型,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18世纪中叶,正当中国编修庞大的《四库全书》的时候,欧洲法、德、英、意等国先后编纂出版了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之后,美、俄、日等国也相继出版了百科全书。现代型的百科全书扼要地概述人类过去的知识和历史,并且着重地反映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二百多年来,各国编纂百科全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知识分类、编辑方式、图表配置、检索系统等方面日益完备和科学化。百科全书的出版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需品。
一向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知识界,也早已把编纂现代型的百科全书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20世纪初叶就曾有人试出过几种小型的实用百科全书,但是,这些书都没有达到现代百科全书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当时的出版总署曾考虑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稍后拟定的科学文化发展十二年规划也曾把编纂出版百科全书列入规划,1958年又提出开展这项工作的计划,但都未能实现。
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此项工作。此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各学科分卷陆续出版,至1993年,全书所有学科分卷出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丰碑”,成为20世纪末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标志。
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编纂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混合编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即完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的编纂,就出版一个学科的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许多缺憾,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版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领域的知识大幅度更新。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修订重编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1995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立项编纂,并列入“九五”、“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列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经过全国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于2009年3月正式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第一版的修订重编版,是面向21世纪反映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全书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军事科学等各个学科和领域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全书不仅涵盖全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同时注重对悠久的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成就的传承,尤其是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百科知识宝库。全书总卷数为32卷,共收条目约60 000介,约6 000万字,插图约30 000幅,地图约1 000幅。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继承第一版的编纂原则和编写理念的基础上,设条和行文更注重综合性和检索性,介绍知识既坚持学术性、准确性,又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适于中等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查检和阅读,也为全社会各个领域的读者综合运用人类已有知识成果,并继续有所创新提供了桥梁和阶梯。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在编排上采用当代世界各国编纂百科全书的一般通行做法,全书的条目不按学科分类排列,而是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使读者更加便于寻检查阅。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第一部按国际惯例编写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和全国各学科、各领域、各部门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加下进行的,并得到国家各有关部门,全国科学文化研究机关、学术团体、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这是全书编纂工作能够持续进行的有力保障,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采取连续修订的方式。每一版的编纂工作都十分浩繁,差错和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编纂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菩。
目录
前言
凡例
正文
附录
世界大事年表
世界各国(地区)简表
中国历史纪年表
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世界遗产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常用非法定计量单位与法定计量单位的对照及换算表
数学符号表
索引
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
条目外文标题索引
内容索引
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凡例
一、条目
1、条目是全书主体,一般由条目标题、释文和相应的插图、表格、推荐书目等组成。
2、条目按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第一字同音时按声调顺序排列;同音同调时按汉字笔画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起笔笔形横(一)、竖(I)、撇(/』)、点(、)、折的顺序排列。第一字相同时,按第二字,余类推。条目标题中夹有外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的,依次排在相应的汉字条目标题之后。以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开头的条目标题,依次排在全部汉字条目标题之后。
二、条目标题
3.条目标题一般为词或词组,如“科学”、“技术”、“世界遗产”、“周口店遗址”。
4.不同概念具有同一名称时,分别设条。如“天花”设两条,分别表示医学中的“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与建筑学中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室内木构顶棚”的不同概念。
5.条目标题一般由汉语标题和与汉语标题相对应的汉语拼音、外文三部分组成。
6.条目标题外文主要为英文,少数为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或与其相应的拉丁字母转写形式。
7.条目标题有两个以上对应外文的,中间用分号(;)隔开。
8.生物种名、属名的条目标题外文一般注拉丁学名和英文名称,其中,拉丁学名为斜体,英文名称为正体。属以上的科、目、纲、门名称的只注拉丁学名,为正体。
9.纯中国内容的条目,没有通用译名的,不附条目标题外文。
三、释 文
10.释文一般依次由定义和定性叙述、词源、简史、基本内容、研究状况、插图、表格、推荐书目等构成,视条目的性质和知识内容的实际状况有所增减或调整。
11.一个条目的内容涉及其他条目并需由其他条目的释文补充的,采用“参见”的方式。所参见的条目标题在释文中用楷体字显示。如“应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未在释文中出现时,则另用括号加“见”字标出,如“中国老戏台为木结构,平面呈四方形,三面敞开,背后有上下场门,观众从三面围观看戏(见戏楼)”。
12.释文较长时,设置层次标题,并用不同的字体和排式表示不同的层次标题。
13.插图包括照片、航摄图、遥感图、线条图、地图等,随文编排。
14.插图附图题、图注等说明文字。条目只配一幅图且图题与条目标题一致时,不附图题。
四、附 录
15.全书条目正文后辑有12种附录,包括世界大事年表、世界各国(地区)简表、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五、索 引
16.全书附有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条目外文标题索引、内容索引等。
六、其 他
17.全书所用汉字,除必须用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以外,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及规定为准。
l8.全书所用数字,执行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19.全书数学、物理、化学符号的用法执行围家标准GB 3102.1~13—1993等13个文件,并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其他学科符号的使用参照以上标准。
20.全书所用地名,除历史地名外,一般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的为准(含中国地名、外国地名)。历史地名后一般括注今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