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由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组合而成,适用于室外入侵探测应用。和传统的微波对射技术成对使用不同,每个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监测系统节点既是下一个雷达节点的发射端,又是上一个雷达节点的接收端,即每个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节点同时充当着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功能,构成双基地雷达。所以,除了任何相邻的两个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节点构成80米仿锥体对射之外,每个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节点自身还具有自发自收能力,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50米单基地探测雷达。

SD2000

SD3000
当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系统开始运行后,雷达连续构建环境背景电磁场噪音。当入侵目标从远端向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靠近时,接收节点接收的电磁场反射波发生较大扰动,按照既定的模式识别模型跟踪电磁波扰动,判断该扰动为入侵目标导致,实现目标探测功能;接收节点对引起扰动的电磁脉冲进行测距运算,测量出目标所位于的椭圆弧P,从而推导出入侵目标距离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探测器的距离(椭圆短半轴C),根据设定的防区宽度规则,给予报警或忽略。
当在雷达接收进行目标识别的同时,雷达节点(接收端或发射端)作为独立的短距雷达,根据同样的扰动原理,可以探测到目标并计算出入侵目标到各雷达节点的距离R1和R2,结合以上运算的椭圆短半轴C,可以推导出目标所处的位置,可以实现实现更好精度的防区报警管理。
因为单基地雷达构成一个360度气泡型保护圈,所以雷达节点天生具有自保护能力,入侵者无法从雷达节点上方跳过,也无法爬行从雷达节点下方爬过。
| | 超宽带雷达虚拟周界监测系统 | | |
技术 | 优势 | 劣势 |
微波对射 | 抗雨、雪、雾、沙尘等恶劣天气 | 需要大约10米左右的缓冲区,无法应用于狭窄的周界 |
智能视频分析 | 防区自由划定 | 恶劣天气环境下无法有效探测入侵目标 |
地埋震动传感器 | 360度自保护,无盲区死角 | 变化的土壤构造易导致误报 |
微波雷达 | 目标定位能力 | 雷达前方一般会有10米的盲区,需要后方雷达照看 |
参数 | 标值 |
防区长度(米) | 0~80,可分割为多区域 |
防区宽度(米) | 1~10米可自由定义 |
防区高度>(米) | 2~20(和防区宽度正相关) |
跨越模式,速度范围(米/秒) | 0.1~10 |
翻墙模式,速度范围(米/秒) | 0.2~6 |
启动时间(毫秒)< | 500 |
报警结束后,再次进入探测状态(秒)< | 5 |
报警时间(毫秒)> | 500 |
识别率> | 99% |
目标刷新频率(毫秒)< | 200 |
通信接口 | 10/100Mbps以太网 |
发射频率(MHz) | 3.1~5.3超宽带 |
发射功率(毫瓦) | 1.7 |
波束角 | 全向天线 |
工作电压, VDC | 5.7~30 |
功耗(W)< | 5 |
工作温度 | -40~+65度 |
外形尺寸(毫米)> | 200х103х125 |
重量(克)< | 750 |
平均寿命(年)>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