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传统道路设计理论,公路与城市道路路面应具有密实、平整、耐磨、抗滑等特征,面层材料多用密实的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等,故具有不透水性。其路面排水多是利用路拱横坡度让雨水由道路中线流向外侧车道后,城市道路通过窨井等排水设施将雨水输送到排水管中带走,公路则利用边沟排水,当雨量较大或排水管道堵塞时,会因排水速度不够而造成路面积水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近应用的透水性路面属于新型路面形式,它改变了传统不透水性路面易积水的缺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透水性路面常用的各类铺面材料及其设计、生产,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了其强度特性与耐候性,探讨了常见病害及维护、维修方法,以供透水路面工程选择铺面材料时参考。
道路透水路面与不透水路面的排水路径混凝土、透水路面砖等多孔材料来铺装面层,因而,较之传统密实型路面具有下述优点:
(1)雨天可迅速排除路表积水,确保车轮与路面的有效接触,避免夜间反光,提高了行车安全,路面积水的排除亦提高了非机动车、步行出行的舒适性;
(2)透水性路面具有多孔隙结构,路表的凹凸增加了路面摩擦系数与抗滑构造深度,对行车安全有利;
(3)透水性路面的连通孔隙及路表凹凸构造可降低行车噪音,创造安静的交通环境,据国外统计,城市道路采用透水性路面可降低噪音2—5 dB;
(4)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增加土壤含氧量,有利生态,据英国统计,透水性路面每年为该国提供1.1 t/m2地下水;
(5)透水性路面的孔隙能积蓄较多的热量与水分,调节城市地表的温、湿度,缓解热岛现象。



正因为透水性路面具有上述诸多优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便开始对透水性路面及其铺面材料的研究。1960年美国首先应用透水沥青路面;比利时于1979年将透水沥青混合料用于高速公路面层;美国在Horida地区建设了53座透水混凝土停车场拉1;13本自1997年起所有高速公路路面无论是新建或维修均采用透水性面层。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研究透水路面的,研究、应用水平较国外有很大差距;但在绿色建设等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透水路面工程量急速增加。为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北京2008奥林匹克公园的轻型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等均采用透水性路面,所用材料主要为风积沙透水砖;北京南北长街道路工程采用了28 d抗压强度15.3MPa、抗折强度3.0 MPa、孔隙率21.5%、透水系数1.9 cm/s的透水水泥混凝土铺筑面层;杭州在“一纵三横”道路整治工程中应用了空隙率19%一22%的透水沥青混凝土;此外,上海2010世博会公园、广州临江大道景观路与旧城道路改造等均采用透水性路面。可见,透水性路面在我国道路建设中虽面临某些技术问题,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www.tshn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