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M是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的简称,也称之为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将其定义为:在资产密集型企业的新建、在建与运行维修中,在不明显增加维修费用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停机时间,增加产量的一套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也是以企业资产及其管理为核心的商品化应用软件。
主要针对企业资产进行管理,核心内容是对企业资产的主要对象既企业设备使用过程的维护和维修管理,核心目标是设备的最大化利用和提高企业效益及投资回报率。
EAM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事后维修(从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到19世纪)。它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
第二阶段:预防维修(从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它是设备的预防医学,即实施定期的点检及早期维护,包括计划检修和定期检修两种方式。其中计划检修是以设备修理周期、结构和复杂度系数等一套定额标准为主要依据,采用强制预修理的手段,即按计划周期图表对设备进行修理。定期维修是以设备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为基础,依据点检发现的缺陷,及时编制检修计划,对设备进行修理、排除隐患,恢复设备的性能。
第三阶段:经济检修,随后被全员维修所代替(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包含了多种方式,如 事后维修(BM)、 预防维修(PM)、改进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其特点是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开始有了设备寿命周期评价,产生了设备综合工程学、维修工程学等学科,维修组织向集中化发展,维修活动全员参与。
第四阶段:状态维修和预知维修(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依据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预测和判别进行维修决策。其产生条件是科学技术领域向着分化和综合方向发展,对设备管理,不仅有各种理论作为指导,而且有监测和诊断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基础。同时,设备管理也向着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出现运行人员参与检修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