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摘要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子叶染病,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以后变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粘液,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发生规律 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在田间传播蔓延,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脓,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茎、叶柄、卷须发病,侵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见菌脓,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沿维管束逐浙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病斑溢出菌脓,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主。湿度大,发病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
病原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ng,Dye & Wilkie ,属细菌,称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菌体短杆状,一端生有1~5根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适温25~28℃,在49~50℃下经10分钟致死。
防治措施
(1)选用耐病品种。
(2)从无病瓜上采种。
(3)种子处理。瓜种可用70℃恒温箱干热灭菌72小时,或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分钟,或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4)加强栽培防病,无病土育苗,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5)药剂防治。
1、预防方案:按《奥力克——细截》500倍液稀释喷施,7天用药1次。
2、治疗方案:轻微发病时,按《奥力克——细截》300—500倍液稀释喷施,5—7天用药1次;病情严重时,按300倍液稀释喷施,3天用药1次,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