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身份文件,因为眼睛虹膜测试系统将会全面普及。只要利用激光仪扫一扫你的虹膜,便可即时确认你的身份。你还可以利用这种系统在家中发布各种指令;出外购物亦不需带现金或卡;甚至处理各种商贸业务或出外远行也一扫了之。
要享受这种方便,你就得放弃个人隐私,因为你所作的任何交易,均会被电脑记录在案,并且有可能被别人窃取。
人类眼睛的虹膜与手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这样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翰·多曼博士便发明了虹膜身份测定技术。简单地说,虹膜测定技术是将虹膜的外观特征转化为512比特的虹膜密码,再储存在模板内备作确认。
一个虹膜大约有266个单位的读取点,而其他传统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16个单位。这肯定了虹膜测定的精确程度。此外,使用此技术非常方便,扫描过程只约1分钟。现时,英美已开始把这种身份确认技术用于银行提款机。只在提款机上安装虹膜测定相机,银行便能瞬间确认使用者的身份,保证使用者的密码无法被窃取。
虹膜解开生命健康的疑惑
虹膜整体观念以阴阳为传导:中医讲“阴阳”。指的是生命运动的整体及其存在和延续的规律,互存互补用在人体组织器官都具阴阳共存,共功能上也是阴阳互补,“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用在眼的生理上分析,则黑睛为阴,白睛为阳,内为阳气所注,外为阴气所属。互动互制用在解释人体整体。功能上是形神合一,有其内,必有其外,内外表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用在眼的观察上则(阳)气行则(阴)血行,“气滞则血凝;气不营则目不合”“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为医之道,此乃中医之根本也。
虹膜整体观念的传导
虹膜整体观念以气血为传导
虹膜整体观念以血气为传导,中医目与五脏六腑之间,不仅仅是限于心和肝,而且与整个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与经络的“介质”传导,将目与五脏六腑关系概括为“目者心之使也,目者五脏六腑也,营卫魂魄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五脏六腑尽上渗于目……命门者目也”故此,虹膜在目中与脏腑生理和病理的整体依存关系有极其精细入微,更加证实了内部与外部整合等一系列的最基本概念,如果我们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道理,从内外整体的实际出发,那么,在虹膜运用健康上就会顺理成章。
虹膜整体观念以经络为传导
中医在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所独创的经络理论,确定有19条经脉为眼与全身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些经脉被看作是全身上下、左右、联络内外、气血津液运行以及调解各部分功能的一条隐形通路,是调节人体各个部分功能的完整系统,或者一种联结并发挥人的整体功能的“介质”,由于在这种“介质”的传导作用,局部的、外在的心理、生理、病理变化现象,可以反映全身及内在的变化,而全身及内在的心理、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从局部及体表变化现象反映出来,由此可知,眼睛中的虹膜作为全身的一个外在部分,其真正的功能就在其中。所以,虹膜运用将是预防医学的得力手段,将虹膜作为观察,人体疾病和健康状况的一种整体中较完善的诊断方法。
虹膜的特点
虹膜的颜色
主要有蓝色及褐色,其他颜色都是混合而成。依照颜色可粗略做体质区分,蓝色属酸性体质褐色属胆汁体质,其他还有虹膜上会出现褐色或异常色素沉淀,根椐出现的部位有不同的意义。
一个完美的虹膜显示出来的是没有裂缝,没有坑洞,没有先天的遗传弱点,纤维组织也没有扭曲,没有沉积,颜色很均匀,如同一块新的丝绸布。当完美的虹膜出现变化,就表示身体某些方面的有功能性改变或下降,身体出现不协调状态,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亚健康。
坑洞:一般来说坑洞越多,体质越差,基因差、遗传因子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好,坑洞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开放型的坑洞较好处理,而封闭型的坑洞反之就较难于治疗。
斑块:经常服用抗生素药物会产生斑块,通常斑块会出现在组织纤维较弱或缺氧的部位;斑块是平面的,而坑洞是立体的。
裂缝:代表身体的衰退,通常会有疼痛的现象。
线条:代表过敏体质,多为浅白色,新陈代谢循环不良,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虹膜颜色的变化
1、发炎期:出现在虹膜的各部位,呈金黄颜色,表示体内有发炎的症状。
2、次发炎期:区域呈茶褐色。
3、慢性期:暗褐色,表示该反射区组织器官已有功能衰退的现象。
4、退化期:呈深黑色,表示该反射组织大部分已失去功能,亦有可能会形成组织病变,尤其应注意肿瘤的形成。
虹膜组织的密度:
虹彩的密度可用来衡量人体的免疫力,它表现在肌肉弹性,抗病力、复原力及其他组织的再生能力;当虹彩的密度有变化时,虹彩纤维的排列就不均匀,而显得零乱,有些凹陷、有些闭锁,形成一个洞穴,有时则弯曲杂乱地混合在一起;虹彩的组织紧密,则表示身体健康,当虹膜纤维呈现分开或洞穴状时则表示身体状况不佳;当人体
免疫力不佳时,虹彩的纤维会呈现像麻布袋的疏松现象(密度为四级),若身体组织机能的免疫力强,则虹彩的纤维会像绸缎般的紧密结合,密度为1级,就代表此人的身体健康。
生物活性: 虹膜是人眼的可见部分,处在巩膜的保护下,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随光线
强弱变化;视物时有不自觉的调节过程;有每秒可达十余次的无意识瞳孔缩放;在人体脑死亡、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或眼球组织脱离人体时,虹膜组织即完全收缩,出现散瞳现象。这些生物活性与人体生命现象同时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代替活体的虹膜图像都是不可能的,从而保证了生理组织的真实性。
非接触性:从一定距离即可获得虹膜数字图像,无需用户接触设备,对人身没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众接受
唯一性: 唯一性是指每个虹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现形态完全相同的虹膜组织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其他组织。虹膜的纤维组织细节复杂而丰富,并且它的形成与胚胎发生阶段该组织局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关,具有极大的随机性, 同卵双胞胎的虹膜纹理信息不同,同一个人左右眼的虹膜纹理都不会相互认同。
稳定性: 虹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极其稳定,出生前(胎儿 7个月时)已经形成,出生6—18个月后定型,此后终身不变. 一般性疾病不会对虹膜组织造成损伤,不会因职业等因素造成磨损。
防伪性: 不可能在对视觉无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用外科手术改变虹膜特征,更不可能将一个人的虹膜组织特征改变得与某个特定对象的特征相同,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代替活体的虹膜图像都可被被检验出来。
虹膜识别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的最佳选择
a. 具有最高的唯一性;
b. 具有终身不变性;
c. 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
d. 识别准确性最高;
e. 识别速度最快;
f. 防伪性最强.
虹膜识别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1885年,ALPHONSE BERTILLON将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个体的思路应用在巴黎的刑事监狱中,当时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脚的长度、虹膜等。
1987年,眼科专家ARAN SAFIR和LEONARD 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识别的概念,到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
1993年,JOHN DAUGMAN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自动虹膜识别原型系统。
1997年,中国第一个虹膜识别专利得到批准,申请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因为在“虹膜图像获取以及识别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代表国内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2007年11月,《信息安全技术虹膜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20979-2007)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起草单位为:北京凯平艾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虹膜是属于眼球中层,在睫状体前方,有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多少的作用
东方人的虹膜纹理信息量远远低于西方白种人的虹膜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