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狮子是用天然石材所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石雕狮子威风凛凛,威猛霸气,镇魔驱煞,祁佑生财。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石雕狮子是常见的辟邪物品之一。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石雕狮子。最早的石雕狮子是东汉时高颐墓前的石狮,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而雕塑成石雕狮子,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西汉时期,据《三辅黄图卷三》记载西汉长安城内皇家园囿内豢养有狮子。石雕狮子的形象在三国孟康注《汉书》得到描述:石雕狮子的似虎,黄色,尾端茸毛大如斗。将石雕狮子雕刻成图像始于东汉,自此,石雕狮子形象开始出现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中并大放异彩。早期石狮子形象与虎、辟邪、天禄、麒麟等瑞兽近似。汉代石雕狮子似虎,造型粗犷,其石雕狮子多呈疾步行走状,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石雕狮子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石雕狮子装饰手法多样,以圆雕、浮雕及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石雕狮子鬣毛、石雕狮子颌须及石狮身躯上的卷云纹、火焰纹等。山东嘉祥武氏祠前东汉石雕狮子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石雕狮子。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东汉石雕狮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石雕狮子的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阔步,庄严威武,矫健刚劲,敦厚沉实,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石雕狮子的形象得到广泛的宣扬。传说石雕狮子能“食虎豹”,为“百兽之王”,佛教故事中还说:佛所坐为石雕狮子座,佛的坐塌为石雕狮子床,佛为人中石雕狮子,石雕狮子成为护法瑞兽。这个时期石雕狮子雕刻的代表作是江苏南京一带的南朝帝王陵墓石雕狮子。石雕狮子造型多为仰首,作迈步前进状。石雕狮子形体硕大,体态凝重,气势恢宏。其石雕狮子风格圆浑俊美,形态豪放飞动,装饰华美。同期的北朝,石雕狮子的形象多出现在佛窟浮雕装饰中,麦积山石窟中第133窟西魏造像碑上的“神王踏狮”浮雕是典型代表。北朝圆雕石雕狮子体量较小,造型写实,西域风格较浓。在此时期石雕狮子立式造型逐渐向蹲式造型转化。
唐代陵墓神道格局样式确定,蹲狮石雕狮子造型逐渐定型化。在神道雕刻中遗存有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乾陵石雕狮子最具代表。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的梁山,陵山的四面均置石雕狮子,高度均在3米以上,石雕狮子多呈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乾陵石雕狮子形象鲜明而强烈、体魄雄伟、气势非凡,其石雕狮子寓写实于装饰,有很强的建筑感、重量感。乾陵石雕狮子作为石雕狮子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
宋代石雕狮子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陵墓石雕狮子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石窟、寺观、祠庙、住宅、园林中也出现很多石雕狮子雕刻。宋、元时期石雕狮子较之唐代石雕狮子,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纯熟,石雕狮子装饰意趣更加浓厚。如石雕狮子身上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石雕狮子须弥座装饰也繁缛起来。
明清时期,陵墓、佛窟雕塑已经逐渐衰落,民间雕塑逐渐成为传统雕塑的主体。其石雕狮子雕塑的特点是:石雕狮子同民间建筑紧密结合,广泛应用在祠堂、会馆、民居、桥梁、牌楼、戏楼等民间建筑中。明清石雕狮子雕刻的总体风貌是: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动感较强,形态多变,装饰华丽而繁缛。在民间一些小型石雕狮子雕刻中,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淳朴的民间风格,这种小型石雕狮子一般应用于建筑的部件上,如山东单县城内的张家牌楼因雕有大小石雕狮子百个,又称“百狮坊”;石雕狮子也被用作器物、室内陈设、摆件等;还有把石雕狮子当作玩具或是某种特定民俗活动的器物。如流行于晋陕黄河流域的拴娃石雕狮子与关中地区的拴马桩石雕狮子,它们是小型石雕狮子的代表,呈现出黄土高原特有的稚拙、纯真的民间风貌。明清时期,石雕狮子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传统石雕狮子形象上升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在民间文化中,石雕狮子几乎成为祥禽瑞兽的代名词。石雕狮子艺术从佛龛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为各民族大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石、柱柮以及桥梁、栏杆、屋顶、影壁上无处不见石雕狮子的形象;还有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狮子舞,儿童的狮头帽、狮头鞋等等。l联系电话18959968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