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 品 介 绍: |
一种双组份溶剂型丙烯酸聚氨酯面漆,乙组份为芳香族异氰酸酯固化剂。
|
主 要 性 能: |
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硬度高,耐磨性佳; 耐化学品、耐溶剂、抗玷污性能优于物理干燥型油漆; 保光性好,但在阳光照射下有泛黄的倾向,浅色漆尤为明显; 快干快速涂装,低温下亦能快干快速固化。 |
设 计 用 途: |
适用于室内气候条件下各种机械设备等表面的高性能装饰防护面漆; 深色漆也可用于对保色性要求不高的户外场合。 |
物 理 参 数: |
颜 色 | 根据色卡选择 |
光 泽 | 通常情况下为高光,也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 |
体积固体含量 | 53±2% |
比 重 | 约1.20千克/升 |
典型膜厚与 理论涂布率 |
| 最低 | 典型 | 最高 |
| 干膜厚度(μm) | 30 | 40 | 60 |
| 湿膜厚度(μm) | 57 | 75 | 113 |
| 理论涂布率(m2/L) | 17.67 | 13.25 | 8.33 |
实际涂布率 | 考虑一定损耗系数 |
VOC含量 | ≤450g/L |
施 工 详 述: |
适用底材与 表面处理 | 用适当的清洁剂除去待涂表面所有的油脂等污物,保持表面清洁干燥无污染。 本品必须涂装于所推荐的防锈漆之上,且须在规定的重涂间隔内进行涂装。 用于维修时,底漆损伤部位须经喷射处理至 Sa.2.5 级(ISO8501-1)或动力处理至 St3 级标准,并对这些部位补涂底漆。 |
施工和固化 环境条件 | 施工表面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底材温度必须高于露点至少3℃以避免水汽凝结。本品在低温下亦能反应固化,只要表面没有冰霜存在。在狭窄空间施工和干燥期间,需大量通风。 |
施工参数 | 混合比 | 甲(基料):乙(固化剂)=6:1(重量比) |
| 混合后使用期 | 3小时(20℃) |
| 稀释剂/清洗剂 | ZP110 |
施工方法 | 无空气喷涂 | 推荐采用:喷孔口径:0.35-0.53毫米,总输出流体压力不低于15兆帕 |
| 空气喷涂 | 推荐采用:稀释约15%;喷孔口径:1.2-2.5毫米,空气压力0.3-0.6MPa |
| 刷涂/辊涂 | 适用,仅推荐用于预涂、小面积涂装或修补。宜采用软毛刷或短毛辊筒以减少气泡产生。 |
干燥/固化时间 与覆涂间隔 | 底材表面温度 | -5℃ | 5℃ | 15℃ | 25℃ | 35℃ |
| 指触干 | 2小时 | 1小时 | 45分钟 | 45分钟 | 20分钟 |
| 硬 干 | 48小时 | 24小时 | 12小时 | 8小时 | 4小时 |
| 最短覆涂间隔 | 2小时 | 1小时 | 45分钟 | 45分钟 | 20分钟 |
| 最长覆涂间隔 | 不限,表面保持清洁干燥 |
| 注:以上数据都是在通风状况良好、典型膜厚和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测得数据,仅供参考。实际干燥时间及覆涂前的时间间隔可长可短, 取决于漆膜厚度、通风状况、湿度、下层油漆、提前装卸需求和机械强度等因数的影响。完整的配套请见相应的配套表, 该配套表包括了所有参数和特殊条件。 |
典型油漆配套 | 前道油漆:各种环氧、聚氨酯中层漆或防锈底漆 后道油漆:无,或按规定加涂 |
备 注 | 必须使用规定的稀释剂,并涂覆于配套的底漆或中间漆上,否则会影响产品质量。 在配漆过程中,严禁与水,酸、碱、醇等接触。乙组份极易与水、醇等物质反应,配漆后余下的乙组份的包装桶必须盖严。 施工及干燥固化期间,相对湿度不得大于 80%。 涂装过程中,或在刚涂装完不久,表面遭受到水汽冷凝、突然降温,会使表面失去光泽、发白、质量变差。 采用辊涂和刷涂时,要获得完全遮盖效果,可能需涂覆多道,尤其是对于某些无铅的鲜艳颜色,如黄色、橙色等等。 |
包装、贮存与管理: |
包装规格 | 甲组份:18千克/桶。 乙组份:3千克/桶 |
闪 点 | >23℃(甲、乙及混合物) |
贮存条件 | 须按照国家规定贮存。贮存环境应干燥、阴凉、通风良好并避开热源和火源。包装容器必须保持密闭。 |
贮存有效期 | 良好贮存条件下的贮存有效期为1年。 |
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 |
本品为易燃物,施工现场安全应符合有关国家或当地政府规定。请注意包装上的安全标签并阅读产品安全数据手册(MSDS)。 本品含异氰酸酯。避免吸入溶剂蒸气和漆雾,避免油漆接触皮肤和眼睛,严禁吞服本产品,采取必要的预防和防护措施防火、防爆及保护环境。需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本品。在狭窄处或,空气不流通处施工,必须提供强力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