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备检测范围
适用于公称工作压力≤25Mpa,公称容积为(30L-150L)的压缩天然气(CNG)、钢质内衬环向缠绕复合气瓶(以下简称缠绕瓶)的定期检验。
Ø 钢制CNG气瓶技术参数
*气瓶外径:200—426 mm
*气瓶长度:680—2200 mm
*气瓶重量:不大于250Kg
Ø 气瓶外形:形式A(收底)、形式B(凹底)、形式C(两头瓶)
二、 设备使用环境及安全防护
Ø 设备使用环境
工作环境温度:0℃ ~ +40℃
工作环境湿度:≤85%
工作电压: 380V~±10%,(三相四线)
工作现场无大量粉尘、易燃、腐蚀性气体
在以上工作环境下,检测线的各种设备均能正常工作安全防护。
该条检测线设备严格按国家专业标准设计、制造,无环境污染,各项电气绝缘性能在出厂前均通过严格检测,符合相关标准。
三、 主要技术要求
Ø 检测线各设备的设计、制造应符合以下标准:
DB37 汽车用压缩天然钢质内忖环向缠绕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GB7144 气瓶颜色标志
GB8335 气瓶专用螺纹
GB/T8336 气瓶专用螺纹量规
GB/T9251-1997 气瓶水压实验方法
GB 12135-1999 气瓶定期检验站技术条件
GB/T12137-1989 气瓶气密性实验方法
GB15382-1994 气瓶阀通用技术条件
GB17258-1998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
GB17926-1999 车用压缩天然气瓶阀
GB19533-2004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JB4730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质技监局锅发2000年12月250号文《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Ø 检测线总体性能主要要求
*检测线布局合理,流畅,能够按相应标准完成各项目的检测。
*检测线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机械化能力。确保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测效率,保证检测质量和安全。
*检测线各设备都应操作简便,维护方便,动作安全可靠,符合人体工程要求。
*能够对检测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实现计算机控制,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
*合理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节能除噪,循环利用,环保排放,安全可靠。
四、 检测线工艺流程
来瓶登记→气瓶上检测线→氮气置换→卸瓶阀→内部清洗→(除锈)外观检查、壁厚测定、音响检查、瓶口螺纹检查、内部检查→外测法试压→外观复检→翻转倒水→内部干燥→瓶阀校验、装瓶阀→气密性试验→抽真空充氮→气瓶下检测线(见流程图)
五、 工艺流程及设备操作使用说明
1 来瓶登记
Ø 检验准备
1) 接收送检气瓶时,应在送检者在场情况下,进行查收。
2) 检验人员应查阅缠绕气瓶制造商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包括气瓶使用说明书、合格证等。
查阅使用登记证及检验记录。
3) 逐只检查登记缠绕气瓶制造标志和检验标志。登记内容包括国别、制造单位名称(代码)、气瓶编号、出厂年月、公称工作压力、水压试验压力、公称容积、实际重量、瓶体(封头)设计壁厚、上次检验日期、气瓶所在车辆的车牌号。
4) 对未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认可的厂商制造的气瓶及标志模糊不清或制造单位名称(代码)、气瓶编号、出厂年月、公称工作压力不全又无据可查的气瓶,登记后不予检验按报废处理。
5) 对使用期超过5年的出租车用气瓶及使用期超过10年的其他车辆用气瓶,登记后不与检验,按报废处理。
6) 气瓶安装车辆相关信息(气瓶初始装车日期、车辆标记号码、气瓶安装单位等应由气瓶使用单位提供)不清楚的气瓶应报废。
7) 检验人员应当验证气瓶是否仅用于贮存压缩天然气,否则隔离处理。
Ø 泄压
在进行检验之前,应当先对气瓶进行泄压,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 泄压时应当考虑回收排放的气体,以避免排放的气体污染环境。
2) 泄压的场所应空旷开阔,通风良好,远离火源和热源,并符合消防和环境保护法规要求。
3) 泄压之前气瓶应当接地,使用3号铜线(如电池导线)将阀门与埋入地下2.5m以上的水管连接,以导除排放气体而产生的静电。
4) 泄压时应缓慢开启阀门,避免排气口朝向任何人。通过声音、肥皂泡或压力表来确定气体是否排空。
5) 对于阀门锈损或其它原因无法开启的气瓶,应做好标记单独存放,待采取妥善方法进行处理。
2 气瓶上检测线→氮气置换装置
Ø 来瓶登记后,通过上瓶架翻转至输送架,水平放置到氮气置换工位;
1) 上瓶架利用气缸实现翻转动作,气缸伸出与缩回由手转阀控制,手转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为P、R、A、B四个接口,接口尺寸均为3/8,P口为进气口,R口为排气口,排气口接一排气调速阀,可调节调速阀来调节上瓶架翻转速度。
2) 调节方法为:松开锁紧螺母,顺时针拧动调节螺母,降低翻转速度,反之,为提高翻转速度。
3) A、B口分别接到气缸的进气接口,气缸进气接口尺寸也为3/8。
4) 手转阀为三位阀,具有中间封闭式中间位,可随时停止翻转架动作。上下旋转手转阀,可控制气缸伸出与缩回动作,实现瓶架上下翻转。
Ø 人工将快速接头与瓶阀连接旋紧,开启瓶阀,显示压力≤0.1MPa打开排气球阀排气至常压,关闭球阀;(>0.1Mpa时,需将气瓶送到残气处理站进行处理)。
Ø 打开真空管道球阀,将气瓶内部抽成真空,关闭球阀;
Ø 打开氮气管道减压阀,将氮气充入瓶内,关闭球阀。
Ø 再次打开排气球阀,排气至常压,卸下高压软管,反复冲放氮气,直至符合要求。
Ø 由于输送架有一定倾斜角度(角度为5°),气瓶可较轻松地滚到瓶阀机前。
注:对排空的气瓶用氮气进行置换,置换时反复充放氮气,直至排放的气体中天然气的含量低于2%,并将瓶内压力泄放到零。
3 气瓶输送系统
输送架 40米
外形及材料:宽度:1100 mm、高度:800 mm
1) 横梁为70×50×4 mm矩形管钢构件,支腿为40×40×4 mm矩形管,与气瓶接触处铺设橡胶板,防止损坏气瓶。
2) 底部设有调节螺丝,根据气瓶检测流水线方向,调节底座螺丝,使滚道架倾斜5°
4 卸瓶阀机
1) 人工将气瓶推至卸瓶阀机工位;
2) 人工套上卡头,开启夹紧气缸手控阀,夹紧气瓶;
3) 开启卸阀按钮,反转电机直到瓶阀拧出阀座,关闭卸阀按钮,旋转夹紧气缸手控阀,松开气瓶;
4) 开启拨瓶器气缸手控阀,拨瓶器将气瓶拨出卸瓶阀机工位,开启拨瓶器手控气动阀,拨瓶器复位,卸瓶阀完成。
ü 压紧、拨瓶都是利用气缸实现相应动作,气缸伸出与缩回由手转阀控制,手转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为P、R、A、B四个接口,接口尺寸均为3/8,P口为进气口,R口为排气口,排气口接一排气调速阀,可调节调速阀来调节气缸运行速度。
ü 调节方法为:松开锁紧螺母,顺时针拧动调节螺母,降低运行速度,反之,为提高运行速度。
ü A、B口分别接到气缸的进气接口,气缸接口尺寸分别为1/2和3/8。
ü 手转阀为三位阀,具有中间封闭式中间位,可随时停止气缸动作。上下旋转手转阀,可控制气缸伸出与缩回动作,实现压紧及拨瓶动作。
5) 气瓶通过转向盘,将气瓶轻松地滚到气瓶内部清洗机前。
5 内部清洗机
1) 人工将2个气瓶推至内部清洗机工位,开启夹紧气缸手动阀,夹紧气瓶;
2) 开启内部清洗机翻转手控阀,使气瓶口朝下翻转75°,翻转角度应确保气瓶瓶内不残留水。
3) 气瓶内部清洗机分别用清水,热水进行冲洗 。
4) 气瓶内部清洗完毕,打开压缩空气球阀,对气瓶内部进行吹干。检查气瓶内部水迹是否吹干,吹干后关闭压缩空气球阀。
ü 压紧、翻转、推瓶都是利用气缸实现相应动作,气缸伸出与缩回由手转阀控制,手转阀为三位四通换向阀,分别为P、R、A、B四个接口,接口尺寸均为3/8,P口为进气口,R口为排气口,排气口接一排气调速阀,可调节调速阀来调节气缸运行速度。
ü 调节方法为:松开锁紧螺母,顺时针拧动调节螺母,降低运行速度,反之,为提高运行速度。
ü A、B口分别接到气缸的进气接口,气缸接口尺寸均为3/8。
ü 手转阀为三位阀,具有中间封闭式中间位,可随时停止气缸动作。上下旋转手转阀,可控制气缸伸出与缩回动作,实现压紧、翻转及推瓶动作。
6 外观检查、壁厚测定、音响检查、瓶口螺纹检查、内部检查
Ø 外观检查
1) 气瓶标识检查
A. 标识不明确的气瓶,应停止使用。
B. 标识的检查至少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a)证实标识清晰而且与气瓶固定良好。
b)确认气瓶是否超过使用期限。
2) 划伤或刨削损伤检查
A. 检查复合材料层表面有无划痕。
B. 用深度尺测量划伤、凹槽的深度,测量时应找出划痕的最深部位,并测量其深度。必要时用10倍刻度放大镜确认划痕深度。
C. 用直尺测量纵向划伤、凹槽的长度,用盒尺测量环向划伤、凹槽的长度,测量时应从复合材料破损处开始,直至划痕截至处。
3) 擦伤和磨损性损伤
A. 使用直尺或直角尺来测算纤维损伤面积。
B. 使用深度尺测量纤维损伤的深度。
4) 热、火损伤检查
A. 热、火损伤的迹象通常表现为:
a)在被火烧烤过的气瓶表面区域出现变色、变黑或是积碳和烧焦。
b)更严重的会造成复合气瓶树脂材料缺损或是缠绕层纤维松动。
c)其它受热或被火烧的迹象包括表面涂层和标识被烧、烧黑或是变色,或者连接件扭曲变形。
B. 对于受到热、火损伤气瓶应用目测的方法并借助检测工具进行检查;对受到烟熏的气瓶,应用软布仔细擦拭,确认所有被熏区域是否侵入到缠绕层内部。
5) 冲击损伤检查
A. 遭受冲击后,会使气瓶的缠绕层产生分层或断裂。对于遭受冲击的区域应做出明确标识,便于检查与测量。与冲击损伤相关的表面损伤可能涉及凹坑、划伤或刨削、结构损伤、擦伤、磨损、刺痕、纤维断裂、纤维松动、树脂基层裂纹、变色或外观变化等。
B. 对已标识的表面损伤部位应用目测或其它方法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气瓶是否有内在损伤。气瓶的损伤包括:
a) 气瓶表面的永久性变形:表面凹陷和凸胀表明内部受到严重损伤。
b) 气瓶颜色变化:遭受冲击后复合层表面颜色常发生变化,并易造成缠绕层分层、龟裂;外涂层磨损时复合表面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c) 局部区域的表面裂纹:遭受冲击的气瓶在其复合表面可能会产生圆形、椭圆形或是线状裂纹。在产生裂纹的同时可能会伴随着如前所述的颜色的改变。
6) 化学品腐蚀检查
A. 化学品腐蚀一般表现为气瓶表面的改变。这种改变一般表现为腐蚀、变色、浸蚀、起泡、凹痕、凸胀,另外化学品腐蚀还会使复合层产生软化、应力腐蚀裂纹和树脂基层剥落等。极端情况下,复合层会存在断裂和破损,或是缠绕纤维松动。
B. 确认化学品的品名和性质,同时清除气瓶表面化学品,用目测的方法检查复合材料表面是否清洁,有无被腐蚀的迹象。
C. 用目测的方法检查化学物质的侵害是否使气瓶复合材料存在着气孔、凸胀、软化及树脂脱落、缠绕纤维松动、应力腐蚀裂纹或是断裂的现象。
7) 大气侵蚀检查
气瓶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及大气中,其外表面涂层会受到腐蚀。检查时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复合材料层涂层表面有无损伤,用手触摸缠绕纤维有无松动现象。
8) 缠绕层裂纹检查
用目测的方法检验复合材料层表面是否有垂直于纤维的裂纹。这种裂纹有可能是应力腐蚀裂纹(SCC)。
9) 瓶体外露金属部分检查
A. 逐只对气瓶进行目测检查,检查其外表面是否存在凹陷、凹坑、鼓包、磕伤、划伤、裂纹、夹层、皱折、腐蚀、热损伤等缺陷。
B. 瓶体存在裂纹、鼓包、皱折或夹杂等缺陷的气瓶报废。
C. 瓶体存在孤疤,焊迹或明火烧烤等热损伤而使金属受损的气瓶报废。
D. 瓶体磕伤、划伤、凹坑处的剩余壁厚小于设计壁厚的气瓶判废,测量方法按GB 19533的规定进行。对未达到判废条件的缺陷,特别是线性缺陷或尖锐的机械损伤应进行修磨,使其边缘圆滑过度,但修磨后的壁厚不得小于设计壁厚。
E. 瓶体上孤立点腐蚀、线腐蚀或面腐蚀处的剩余壁厚小于设计壁厚的气瓶判废。因腐蚀严重,无法判断腐蚀程度的钢瓶应报废。
F. 瓶体凹陷深度超过1.5mm或大于凹陷短径1/35的气瓶报废,测量方法按GB 19533的规定进行。
G. 瓶体凹陷中带有划伤或磕伤时,若其缺陷深度等于或大于D或F条规定,或其缺陷深度虽小于D或F条规定,但其磕伤或划伤长度等于或大于凹陷短径,且凹陷深度超过1mm或凹陷深度大于凹陷短径的1/40,则该气瓶报废。
Ø 气瓶内部检验
1) 工具
应用电压不超过24V、具有足够亮度的安全光源对气瓶进行内部目测检查。必要时可使用内窥镜进行检查。
2) 检查与评定
A. 内表面有裂纹、结疤、皱折、夹层、鼓包、凹坑、凸瘤及瓶肩内有明显沟痕或皱折的气瓶应报废。
B. 内表面存在腐蚀缺陷(包括点腐蚀、线腐蚀、局部腐蚀和普遍腐蚀),若该腐蚀缺陷严重,无法判断腐蚀程度的气瓶应报废。
C. 要注意内表面产生应力腐蚀的可能性。
Ø 瓶口螺纹检查
1) 用目测或低倍放大镜逐只检查螺纹有无裂纹、变形、腐蚀或其它机械损伤。
2) 瓶口螺纹不得有裂纹性缺陷,但允许瓶口螺纹有不影响使用的轻微损伤,允许有不超过2牙的缺口,且缺口长度不超过周长的1/6,缺口深度不超过牙高的1/3。
3) 瓶口螺纹的轻度腐蚀、磨损或其它损伤可用符合GB/T 10878规定的丝锥修复。修复后用符合GB 8336的量规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GB 8335的要求,不合格的应报废。
7 气瓶水压外测法
7.1 机械操作流程
1. 将受试瓶内注满水后(需保证所有测试用水洁净),将账套密封盖(连接螺纹处缠生胶带)与受试瓶连接好。
2. 将测试水套中注入大约1/2的水量。
3. 利用吊装设备将受试瓶起吊,并放入测试水套中。
4. 打开账套密封盖上排气球阀(不打开排气球阀不可对水套充水排气)。
5. 插上涨套快插接头,高压软管快插接头。
6. 启动水压试验测试控制系统,选择所测试水套1或2。
7. 打开充气密封手拉阀。
8. 观察压力显示是否正常,有残余压力时,先点击卸荷按钮。
9. 点击量杯补水按钮,注入800ml左右水量后,停止补水。若水量足够可不进行补水操作。
10. 点击水套补水按钮,待账套密封盖上排气口有连续水量排出后,点击水套补水按钮,关闭水套补水。并尽快关闭排气球阀。
11. 待控制界面水量数值稳定后,点击试验开始按钮,开始增压。
12. 增压过程中,实时观察压力、排水量等试验参数是否正常(详见控制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