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
钧瓷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junci8.com 始于唐,兴于宋,绝于明,复于清,盛于红(红色官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 特别是钧瓷独有的窑变釉,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化,让古今中外的无数陶瓷爱好者如痴如醉。宋徽宗曾诰封其为“神钧宝瓷”,定钧窑为官窑,使钧瓷成为御用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恢复钧瓷生产”。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禹县先后创建了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瓷厂四大国有瓷厂。虽然这些瓷厂在80年代末相继停产倒闭,但是这四大窑厂在30年代的短暂生命中,却烧造出了数以万计精妙绝伦的钧瓷珍品。特别是四大国有瓷厂创新烧制的新工艺钧瓷,不仅是钧瓷1300多年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代表了当时钧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如今,收藏界早已把四大瓷厂生产的钧瓷定为“红色钧官窑”,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被大众肯定。 红色钧官窑是由国家投资、政府经营、集体创作,无论材料、配方、制作、烧造都极其严格。近年来,随着红色官窑瓷器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红色官窑瓷”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历经时间的洗礼,四大瓷厂在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制造生产的“红色钧官窑”瓷器存世量不足5万件。然而,随着收藏家们的疯狂抢购,四大瓷厂生产的钧瓷在市场上价格暴涨,一器难求。 红色钧官窑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它为何会引来众人的趋之若鹜?为了破解这一谜题,记者专门走访了文物艺术品高级鉴定师,全国陶瓷委委员,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司振选先生,让其为我们解读“红色钧官窑”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核心价值。图为:新工艺虎头瓶 河南文化产业网:您是从啥时候开始接触钧瓷的?第一次见到钧瓷是何种感觉? 司振选: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汝州工作时第一次看到的钧瓷。当时一些钧瓷商贩拉着板车走街串巷出售钧瓷,多为日用瓷(杯、碗、碟)。 初次看到钧瓷,只觉得这东西锃光发亮,釉色温润,非常漂亮。 河南文化产业网:您为什么会对钧瓷情有独钟? 司振选:钧瓷是我国古代五大名瓷之首,曾在北宋时期被作为官窑为宫廷专门烧制御用瓷器。钧瓷产于河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原人民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河南人劳动的智慧结晶。爱钧瓷就是爱民族文化,保护钧瓷就是在保护华夏文明。 河南文化产业网:请简单介绍一下钧瓷文化的传承发展。 司振选:陶瓷是中国的国粹。在英文中,陶瓷和中国的拼法相同,这足以说明,西方对中华文化最早的认识就是从陶瓷开始的。 钧瓷是中国陶瓷家庭中的特殊品种,它产于河南禹州神垕镇,始于唐,兴于宋,绝于明,复于清,盛于红(红色官窑),烧制历史长达1300多年。在很早以前,神垕镇就流传着“走进西南山,十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炉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民谚。 但是,由于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而其中的上品则更是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因其名贵,唐玄宗曾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钧瓷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禁止民间收藏,珍为宫廷御赏。特别是到了1575年,明神宗朱翊钧因避讳,改钧州为禹州,并勒令停止钧瓷生产,致使钧瓷技艺失传300年。目前,明朝以前的钧瓷珍品,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存件,为数也寥寥无几。民间几乎见不到一件完整器件。图为:活环瓶 河南文化产业网:您是从哪一年开始收藏红色钧官窑瓷器的? 司振选:我是1998年开始收藏红色钧官窑瓷器的。 河南文化产业网:请介绍一下红色钧官窑的发展历史。 司振选: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指示“要恢复钧瓷生产”。于是,在50年代,禹县先后创建了禹县国营瓷厂、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二厂、神垕镇东风瓷厂等四大国有瓷厂。 这些瓷厂虽然在80年代末期,受市场经济冲击,相继停产倒闭。但四大瓷厂在这30年的短暂生命中,却创造出了钧瓷烧造历史上灿烂辉煌的业绩。 上世纪50到80年代这30年中,四大瓷厂烧造出了数以万计精妙绝伦的钧瓷珍品。特别是它们创新烧制的新工艺钧瓷虎头瓶、荷口观音瓶等,先后20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100多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产品出口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南文化产业网: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红色官窑的发展情况如何? 司振选:红色官窑的发展应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恢复试烧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四大瓷厂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摸索,烧出了窑变釉,虽然成品低、产量小,但基本掌握了钧瓷釉和胎的配方。 二是特殊发展阶段。1966年至1976年,由于受到当时国内政治运动的冲击,钧瓷的研制陷入了畸形状态。四大瓷厂的主要生产任务是烧制伟人像、红卫兵、样板戏等人物造型,传统工艺受到极大冲击,钧瓷烧造工艺和造型受到了制约。 三是成熟辉煌阶段。1977年至1986年,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四大瓷厂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各厂职工均过千人。特别是这一时期由钧瓷一厂、钧瓷二厂创新烧造的新工艺钧瓷,成为钧瓷烧制历史上的一次创举,为钧瓷烧制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