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担架伴随着战争产生、发展和完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早期对阵地伤员的抢救仅限于徒手的背、抱、搀扶、拖拉等办法,目的是脱离战场环境,避免二次损伤。整个伤员搬运过程对施救双方都是痛苦的,实际结果也很少有伤员能够存活下来。主要原因是当时医学水平落后,对人体结构和致伤原理不了解,许多四肢、脊柱骨折以及颅脑外伤等伤员,因体位和运动过程的冲击导致伤势加重或死亡。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总结,最符合生理特点和医学要求的搬运工具——担架孕育而生。首先出现了以树枝、竹竿、服装、床单、门板、靠椅等制作的搬运工具。但由于品类较多、品种繁杂、形式多样,这种“春秋战国”式的装备格局,给后勤生产和补给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维修性、使用安全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担架的设计逐步实现规范化。1886年,当时的俄国军队研制和使用了标准的“野战担架”,担架面为帆布,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12年德军首次使用了“12”型制式担架,担架面为有机纤维,担架杆为木质结构。1920~1938年,瑞士和德国军队又在“12”型担架的基础上在两杆之间增加了金属铰链,使把手能够自由伸缩。苏、美、英等国也在此期间使用了类似的担架,这是目前外军使用的制式担架的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担架形成了以制式担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1949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对担架的主要尺寸及质量做了统一规定,使担架标准化向前迈进了一步。此后,华约和北约都形成了各自的标准。华约解体后的东欧各国仍沿袭原标准并不断改进提高。目前,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特种担架相继出现,以提高救治的质量且满足不同勤务需要。
军用担架面料:主要采用帆布。因其质量重、可清洗性差,现已趋于采用化纤织物面料,如聚乙烯或聚丙烯材料,这种材料的优点是疏水性强、易洗消、质量轻。
公司名称: 北京顺安联盾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玉泉营桥西春岚大厦5020A
电话 010-83680692
010-83686218 传真010-83680992 13810827995
联系人 王军 13810827995
网址: